当前位置:首页 >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
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
丁南洲
《合欢树》
史铁生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体味母子亲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所起到的象征作用,理解作者对亲情的感悟;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亲情的感悟;分析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以小见大”手法的理解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死后的安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工程浩大的兵马俑;一代女皇武则天为我们留下的是一块无字碑;伟大的周总理则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
作家史铁生在《游戏?平等?墓地》中却说:一个人死了,埋葬后,不要用冰冷的墓碑这种变态的方式来宣布一个人的死亡,而要种一棵生态的树,一直在那里长着。“但我想,为了记住这一棵树下埋的是谁,也可以做一面小小的铜牌挂在树上,写下死者的名字。比如说我,那铜牌上不要写史铁生之墓,写:史铁生之树。或者把树的名字也写上:史铁生之合欢树。”
史铁生为什么对合欢树有那么深的情感?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和合欢树连在一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品味合欢树背后的故事。
二、赏析课文
(一)研读文章第一部分(1——6段)默读文章1到6段,概括内容。 年龄 人物 “我” 作文获奖 双腿残废 小说发表、记起合欢 母亲 做裙子 做各种事情、有白头发了 不在人世 十岁 二十岁 三十岁 思考:1、我们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2、对母亲的描写表现出母亲怎样的性格?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7——12段)
1、朗读:三位同学分别朗读7—10,教师读11—12。
2、思考:在朗读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合欢树被我长久的遗忘了;合欢树的来历;母亲去世后,我对看和不看合欢树,态度产生了变化(不愿看→想去看而不得→不必看)。
3. 学生讨论:“我”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①不愿看:逃避。害怕睹物思人,不愿面对母亲已经离开,失去母爱这一事实。
②想看:文章发表了,获奖了。可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了。“子欲养而母不待”这是何等的悲痛。
③看不了,后悔:现在看不了了,很遗憾。
④不需要看了:作者的内心已经摆脱了懦弱,从一个顽皮不懂事的男孩,从一个几近绝望、崩溃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可以把握自己人生道路的铮铮汉子。所有的情感,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在我的心里幻化成为一棵合欢树。
4、质疑:有同学会问,行文至一半,“合欢树”才姗姗而来,文章的前后部分是不是脱节的?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证明你的观点。
明确:合欢树,虽然在前文没有出现,但它是和文章的前半部分紧紧融合在一起的。关于母亲的一幕幕情景,幻化成了一棵树,一棵象征合家欢聚的树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这棵合欢在我的心中到底承载着什么,或者象征着什么?
(1)母爱。(2)苦难。(3)希望。(4)内疚。(5)遗憾。(6)坚强。
四、散文的“以小见大”手法
思考讨论:作家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将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寄寓于短小的篇幅呢?以《合欢树》为例来探讨。
1、选材。
2、角度——小处着笔,大处着眼。
3、“以小见大”作为散文的一种技巧,其实质是“以小喻大”。
五、作业
1、练笔:“感恩亲情”。
2、课外阅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板书设计:
母亲—— 母深爱而子不解 亦母合 亦子欢 爱 合欢树 树 我 ——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