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免疫学12学时讲义新

医学免疫学12学时讲义新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5 11:38:42

四、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特点:

1、由T细胞介导、以单个核细胞浸润、组织细胞损伤为特征的炎症反应。 2、反应发生慢、48~72h反应达高峰。

3、与效应T细胞和微生物中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物质有关。 4、无抗体、补体参与;无明显个体差异。 (一)发生机制:

1、 变应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物质;

组织成分:如组织移植抗原、肿瘤细胞.

2、发病机制:

(1)致敏阶段: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抗原→APC:抗原肽-MHCII/I分子

↓表达于APC表面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 ↘

效应(致敏)T细胞 记忆T细胞(部分) CD4TH1细胞(TDTH) ↓相同抗原 CD8细胞TL细胞 效应T细胞

++

(2)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A、CD4+THl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APC表面的抗原十CD4+THl细胞

炎症性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IFN-γ、TNF-β、IL-2、3、GM-CSF等 ↓

单核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活化和释放溶酶体酶

↙ ↘

吞噬、清除抗原-细胞免疫 损伤自身组织-Ⅳ型

B、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靶细胞表面的抗原+CD8效应CTL细胞→ 细胞毒性物质(如颗粒酶、穿孔素等)

→杀伤靶细胞

Fas-FasL途径→靶细胞凋亡。 *Ⅳ型与细胞免疫机制基本相同、只是前者引起明显或严重损伤、而后者对机体有利。

(二)临床常见病:

1、传染性超敏反应:

概念:机体对胞内寄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病毒、真菌等)的感染表现出迟发型超

敏反应,此反应是在传染过程中引起,故称?。

例:结核杆菌→机体6~8W(感染过程)→细胞免疫/Ⅳ型

感染过程、细胞免疫、Ⅳ型超敏反应三者并存,据此设计结核菌素试验。

2、接触性皮炎:接触药物(如青霉素、磺胺)、化学物质(如油漆、染料、塑料、化妆品、

农药等)所致。

变应原:小分子半抗原(见上)

机理:半抗原+表皮细胞内角蛋白→完全抗原→机体T细胞致敏

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24~48h后:局部红肿、硬结、水泡等;重者:剥脱性皮炎。 3、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抗原: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供体器官(移植抗原)→移植→受体→引起供体器官急性或慢性移植排斥反应

29

因此移植前须进行HLA配型。

小结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后发生的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称为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可分为四型。I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抗体IgE介导,是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再次接受相同变应原刺激后,通过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II型超敏反应是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的IgG、IgM类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在血小板及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血管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T细胞(Th1、Tc)相关。 目标检测 一、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 2.脱敏疗法 二、填空题

1、常见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 、 、 和 。

2、血清过敏性休克属于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血清病属于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3.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的活性介质主要有 、 、 和 。

4为预防由Rh抗原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通常可于产后 小时给Rh-母体注射 。 5类风湿因子是针对 而产生的一类以 为主的自身抗体。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疾病是由I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

A.血清过敏性休克 B.接触性皮炎 C.类风湿关节炎 D.新生儿溶血症 E.急性荨麻疹

2.下列哪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补体无关()

A.肾小球肾炎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接触性皮炎 E.血清病

3. I型超敏反应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碱粒细胞 C.嗜酸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血小板

4.III型超敏反应重要病理学特征是()

A. 红细胞浸润 B.巨噬细胞浸润 C.淋巴细胞浸润 D.嗜酸粒细胞浸润 E.中性粒细胞浸润

5.在减敏疗法中,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是()

A.IgM B.lgG C.lgE D.lgD E.lgA 四、问答题

1.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为例,说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以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为例,说明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如果患者对抗毒素血清过敏,而病情又要求必须注射,试问如何处理?根据是什么?

第九章 免疫学应用

30

学习目标:

1、叙述抗原抗体检测方法及用途。

2、简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方法和用途。 3、列出人工免疫的种类和特点。 4、说出活疫苗和死疫苗的区别要点。 第一节 免疫诊断

一、抗原抗体的检测:

(一)原理:抗原+相应抗体→一定条件下→体外、特异性结合、出现可见反应 (二)特点:

(三)应用原则: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四)检测方法:

1、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 (细菌、细胞)+相应抗体→0.85%NaCl→颗粒凝集 (1)直接凝集反应:

玻片法(定性):鉴定细菌、血型。

试管法(定量):协诊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如肥达试验:协诊伤寒、副伤寒。 (2)间接凝集试验:

(可溶性抗原+载体颗粒)→致敏颗粒+相应抗体→凝集 应用:

A、类风湿因子检测:

γ球蛋白(IgG、抗原)+乳胶颗粒

↓ (表示病人血清有类

致敏颗粒十病人血清 →→+*凝集 风湿因子—抗人γ球蛋抗体)

B、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如血清抗Rh抗体)的方法。

Rh红细胞+Rh抗体(IgG、一抗)*红细胞难凝集 十*抗人IgG抗体(二抗) →红细胞凝集

(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2、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多糖、蛋白质、类脂等)十相应抗体(0.85%NaCl)→沉淀物

琼脂扩散试验: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电解质作用下)可在琼脂介质中扩散、在两者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

沉淀线.

单向扩散(定量):测定血中各类Ig(IgG、M、A)、补体成分(C3)含量。 双向扩散(定性):检测血清中HBs抗原、AFP,钩体抗原。

3、免疫标记技术:用酶、荧光素、放射性核素(同位素)等标记抗体或抗原以检测抗原或抗体。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酶标记已知抗体或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含量。 (待测抗原+酶标抗体)+底物→酶分解底物、显色(显色反应)→比色、测出抗原含量。

\ / (无色) 特异性结合

应用: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抗体(如乙肝两对半检测)。血液、体液中的微量蛋白、细胞因

子等,如:AFP、HCG等。

(2)荧光标记免疫技术:(略)

(3)放射性核素标记免疫技术:(略) 二、免疫细胞的检测: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31

1、免疫细胞的分离技术: 2、免疫细胞膜分子检测:

(1)以单克隆抗体检测免疫细胞膜分子:

如 T细胞亚群检测:常用TcMc抗体检测T细胞上CD抗原:

用单抗CD3检测CD3(总T) 正常值60~80%

用单抗CD4检测CD4(TH/TD) 正常值60%;

用单抗CD8检测CD8(Ts/Tc)正常值30%; CD4/CD8正常比值:2/1

+++

检测意义:A、了解机体免疫调节功能。B、观察其动态变化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如肿瘤、艾

滋病、自身免疫病。C、预测异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 1、T细胞功能测定: (1)增殖试验: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外周血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有丝分裂原如*PHA→淋巴母细胞 检测方法:形态学方法:转化率70%; *能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2)淋巴细胞参与的细胞毒性试验:(略)

(3)T细胞功能的体内测定法(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将定量抗原注入皮内、48~72h后、观察结果,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硬结、直

径>0.5cm为阳性,是迟发型超敏反应、本质为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正常者:95%皮试阳性: 细胞免疫低下者:皮试呈弱阳性或阴性。

*结核菌素试验

方法:1:2000 OT 0.1ml注射至前臂内侧皮内、48~72h 观察结果。 结果:受试局部:

A、红肿硬结>0.5cm 阳性,说明细胞免疫功能正常。

B、红肿硬结<0.5cm 阴性,表明可能未接触过此皮试抗原,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用途:A、协助诊断某些微生物感染;如结核杆菌。

B、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如观察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判断疗效、估

计预后。

C、协助诊断某些免疫缺陷病。

2、B细胞功能的检测:

3、其他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略)

第二节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概念:应用生物制剂、免疫调节剂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免疫预防:

(一)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

自动免疫: 自然主动免疫:患传染病、隐性感染 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疫苗、类毒素 被动免疫:自然被动免疫:经胎盘,初乳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细胞因子等。 (二)人工免疫

1、人工自动免疫:抗原物质→机体→特异性免疫力(疫苗、类毒素) 常用生物制剂:

32

搜索更多关于: 医学免疫学12学时讲义新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四、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特点: 1、由T细胞介导、以单个核细胞浸润、组织细胞损伤为特征的炎症反应。 2、反应发生慢、48~72h反应达高峰。 3、与效应T细胞和微生物中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物质有关。 4、无抗体、补体参与;无明显个体差异。 (一)发生机制: 1、 变应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物质; 组织成分:如组织移植抗原、肿瘤细胞. 2、发病机制: (1)致敏阶段: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抗原→APC:抗原肽-MHCII/I分子 ↓表达于APC表面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 ↘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