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西师大版小学6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17-2018年新
2、练习十一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订正。 3、完成导学案“巩固达标”,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全课小结: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解比例的依据,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41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18∶20和7.2∶8 4∶6和12∶18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填空。
3.6∶9=2.4∶6 ( )×( )=( )×( )。
二、导入新课
1、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
14∶21=2∶( ) 1.25∶( )=2.5∶4
2、师指出:在一个比例式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要能很快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就要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解比例。
板书课题:解比例。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 出示例3,引导学生明确题意。 (2) 独立尝试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3) 指名演板,全班交流、订正。 (4) 说一说: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2、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激疑导学”第2题,小组内交流、订正。 3、小结:你认为解比例可以分为哪几步?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三、当堂检测:
1、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写出比例式,并让学生解比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订正。
42
2、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完成导学案“自主检测”和“巩固达标”,小组内交流、订正。 四、全课小结:
1、什么叫解比例?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一般方法。
①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②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5题 六、课后反思:
2、正比例
第一课时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2、过程与方法: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
43
思考和讨论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住 户 张家 赵家 水费(元) 15 20 用水量(吨) 6 8 2、揭示课题。
提问: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
学生回答后,完成导学案“温故知新”,指名汇报。
师小结: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下表。
住 户 用水量(吨) 水费(元) 张家 赵家 李家 周家 刘家 吴家 6 15 8 20 14 35 10 25 9 7 引导学生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
4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