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含解析
问题:
(1)图1、图2都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2)图1、图2中人们在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分析这种相似情感背后的差异。 (3)对比图1与图3体现的历史事件,从外交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4)图3、图4反映出国际格局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答案】(1)巴黎和会。
(2)同:都反对巴黎和会中签订的条约内容;都反对帝国主义强权。(或愤怒、屈辱)
异:低层次:中国是战胜国,德国是战败国;高层次:德国反对条约对于其制裁过于严苛,中国反对转让主权;德国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中国是被压迫民族(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3)低层次:弱国无外交;中国改善中美关系。
高层次:旧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不独立、经济落后,在外交上无地位;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形势变化,调整外交战略,改善中美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如答美苏争霸情势、中苏关系恶化等亦可)。 (4)促使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和德国人反对《凡尔赛和约》都与一战后的列强分赃会议巴黎和会有关。
(2)同:从反对的对象和两国人民各自的心理情绪入手分析,在心理情绪上,两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都感到愤怒、屈辱;在反对对象上都反对巴黎和会中签订的条约内容,反对帝国主
义强权。
异:从中德两个国家当时参加会议的不同身份、会议上的不同待遇、反映的矛盾差异等方面入手分析。从身份上讲,中国是战胜国,德国是战败国;从所受待遇上讲,德国反对的是过于严苛的条约,中国反对屈辱的外交;从反映的矛盾上讲,德国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中国是被压迫民族(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3)由图1可知,近代中国的外交关键词是“屈辱”,旧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不独立、经济落后,在外交上无地位,所谓“弱国无外交”;由图3可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键词是“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形势变化,调整外交战略,改善中美关系,中美正式建交。
(4)结合所学可知,图3折射的中国的崛起,图4折射的是两极格局的崩溃,故综合图3和图4可知,国际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3.李鸿章答记者问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9月2日,李鸿章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感兴趣呢?
李鸿章: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中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中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若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记者: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
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我将牢记格兰特将军的遗训,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
——以上摘引自《帝国的回忆》
问题:
(1)李鸿章在美国的见闻中对什么最感兴趣?为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中美两国历史发展呈现怎样的不同?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李鸿章的答记者问? 【答案】(1)一般层次:美国摩天大楼;中国没有。
较高层次:美国的摩天大楼;美国现代化的成就令李鸿章钦佩;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2)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丰硕;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现代化水平落后;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美国重视教育,男女受教育程度高;中国教育落后,普及程度低,妇女受教育权不被重视。对外政策不同:美国资产阶级欲对外输出资本。中国欢迎来华投资,但要保护国家主权。
(3)本题采用分层、分项评分法;评分观察的要素包括: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参考观点(视角)李鸿章看到了中美差距;态度开放,主张向西方学习;甲午战败,对西方的开放既有主动,更是无奈;但又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强调国情。同时,也有保守的一面;只看到时代趋势的某些方面,没有看到政治民主化的趋势。存有个人的时代局限性。
外交辞令与真实意图:李鸿章的个人身份与想法的真实性(答记者问);李鸿章答记者问与政府官方立场的差异。 【解析】
【详解】(1)由材料“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中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可知,李鸿章最感兴趣的是美国摩天大楼,原因是中国没有,李鸿章对美国的现代化成就感到非常佩服。
(2)结合所学和材料的“摩天大楼”可知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丰硕;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现代化水平落后。由材料“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学,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我们计划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
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可知中美两国在教育层面区别较大,美国重视教育,男女受教育程度高;中国教育落后,普及程度低,妇女受教育权不被重视。由材料“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可知,中美两国对外政策不同,美国资产阶级欲对外输出资本,而中国欢迎来华投资,但要保护国家主权。
(3)因为这份采访稿是一份外交辞令,所以首先要分析李鸿章这篇采访稿的真实意图,探讨其言说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运用一分为二的方式予以辩证分析,一方面要看到李鸿章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和面对现实的无奈,一方面也要看到其对世界发展趋势判断的片面性,进而分析出他的时代局限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