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新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 文章在新资产减值准则执行背景下,选用2004年至2009年房地产业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研究新准则颁布实施对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准则实施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过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有所抑制;经济因素对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影响较实施前更为显著;同时,盈余管理动机对资产减值变动的影响程度反向变动。由此可知,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房地产业上市公司
一、引言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这是一套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会计准则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形成,同时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所取得的一项阶段性成果。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当企业的资产存在减值迹象,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时应提取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同时还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与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价值回升,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相比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时,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与IAS36和SFAS121都有所区别,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仅存的两项差异之一,成为了理论及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是否达到了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关于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且大多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关于资产减值动机主要有“盈余管理工具论”和“资产价值毁损观”两派意见。“盈余管理工具论”认为,企业会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平滑或大幅提升利润,另外企业高管层为了嫁祸或者提升未来业绩,也会选择在人员变更的时候大幅计提准备。而“资产价值毁损观”则认为,资产减值主要源于经济因素,即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司自身经营问题而导致了资产的价值损毁,计提减值准备是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例如:Strong和Meyer(1987)发现管理层变更时公司会通过注销长期资产建立一个秘密准备账户,未来需要提升业绩时,再将减值转回以增加利润。Zucca和Campbell(1992)运用随机游走模型进行收益预测,发现上市公司会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任意计提减值准备,以达到“大清洗”(big bath)和“利润平滑”(smoothing)的目的。Francis、Hanna和Vineent(1996)利用加权托宾模型对影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两类因素——价值损毁因素和盈余操纵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价值毁损变量对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比例和动机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