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21:37:32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

3 改革效果

学院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实施,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充分将学校和社会行业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实践表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学生实践能力增强, 动手能力提高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将社会行业资源引入到教学资源中,并经过整体性的设计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根据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能动性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由原来的传统的被动灌输向主动探索和思考方向转变。 3.2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加深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机会的锻炼,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通过与老师交流和讨论,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深层次的理解。

3.3 强化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培养方案实施后,学生有了更多机会可以接触到实际工程,通过有效的工程设计的参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可能遇到更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大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4 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本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现。通过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进行总结和思考,对于进一步推进工程师的培养得出一些想法:首先,要深化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力度,将改革的理念深化到教学中,明确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继续在教学中探索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工程实践机会。最后,加强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因为高校教师毕竟是知识传播的最要渠道,所以,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实施“基于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为了促进本计划的顺利实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针对传统人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

第 9 页 (共 30 页)

基于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模式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的要求,结合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式,分析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推进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教育改革实践的顺利实施。

5 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

鉴于当前我国跨国工程逐渐增多,需要大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行业背景,以住建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中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共同签订的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认证互认协议书为参照,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5.1 基本学制:四年。 5.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5.3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力学、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力学分析、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文字图纸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在土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经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掌握一门外语;

2. 了解物理、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掌握数学和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 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选用原则,掌握工程测绘和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 掌握工程结构造型、构造、计算原理、设计方法,掌握工程结构CAD和其他

第 10 页 (共 30 页)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

软件应用技术,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一般技术、过程、组织和管理以及工程检测和试验基本方法;

5. 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给水与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相关知识,了解土木工程机械、交通、环境的一般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近学科的一般知识。

6. 具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7. 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 8. 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并能解决一般工程问题,具有计算机、常规工程测试仪器的运用能力;

9. 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能力; 10.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5.4 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力学、土木工程。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测量、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学交替、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结构力学课程上机实习、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5.5 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80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08.5学分,实践教学37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34.5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5.6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培养优秀“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优势,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7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评估专家经过来校视察后,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其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重要内容之一。虽然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基本与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接轨,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完全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

第 11 页 (共 30 页)

基于专业认证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模式改革与实践

因此,本项目将围绕修订后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并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核心。本着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原则,学院对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如下初步意见。

(1)课程模块比例的优化

基于目前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学院对专业课程总学时数量进行控制,并对通识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创新实践课程的比例进行了优化调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自身发展的基础是通识课,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基础是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课外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课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学生既要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课程结构的合理化设计显得十分的重要。我校从基础课程的课程顺序做出了调整,诸如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的课程时间进行了调整,让学生从易到难,更简单的投入到学习之中。而每个学年暑假,都会要求推荐学生到工地、设计院等地方进行工学交替,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之中,能更好的贴近企业的需求,给学生找准目标。

(2)新型特色研讨课的引入与设置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开设了课外研学课程或教授研讨课程,每门课程 16 学时,要求学院教师结合目前土木工程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包括新结构体系、新材料及新施工方法等内容,开设创新型、引导型、启发型的研讨课程。课程教学中主体不再是教师,他们仅仅是引导以及铺垫,教学由学生来讲,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研讨课的引入与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学院的学术研讨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互相交流和学习过程中,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学术研讨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可以邀请高校国外教师举办课外研学讲座,多层次、多渠道与国际学者建立交流的平台。研学讲座的开展,在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该领域国际最新发展和研究情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3)培养方案精细化、评价方法具体化

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专业标准、实现标准的教学方法、途径以

第 12 页 (共 30 页)

搜索更多关于: 毕业论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 3 改革效果 学院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实施,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充分将学校和社会行业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实践表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学生实践能力增强, 动手能力提高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将社会行业资源引入到教学资源中,并经过整体性的设计实践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根据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能动性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由原来的传统的被动灌输向主动探索和思考方向转变。 3.2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加深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践机会的锻炼,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课程学习和实践中,学生通过与老师交流和讨论,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深层次的理解。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