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沙方成塔,集腋而成裘,文言知识积累很重要 - 图文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北校)王姗姗1小时 前IP:218.57.*.* 题目很有诗意,让人心驰神往。抓住了两者的特点。 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王丽华1小时 前IP:221.1.*.* 抓住两种文体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 即墨市第一中学于永港2 小时 前IP:117.136.*.*
两者有诸多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人文角度去探索其相近的情怀。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李建国2 小时 前IP:123.129.*.*
我比较赞同你的诗文需要疏通文本的观点,尽管学生不一定能准确的理解诗意,但是抓住重点字词可作为突破点。
无语凭窗悲地锦,有心
邀夜造天年 《最后的常春藤叶》巧
设计
山东省寿光市现代中学 唐惠芹 2010年7月21日 18:27
马锡刚于10-7-21 22:27推荐切中一点,深入突破,唐老师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教学的方式,值得借鉴。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琼珊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琼珊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正是贝尔曼的死之壮烈衬托了琼珊生之辉煌,《最后的常春藤叶》把礼赞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因支点而美丽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但如何设计这样一篇优秀的文章,可从以下考虑:
1、可就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要素各提出一个问题。
(1)人物:贝尔曼在文章中只集中写了两次,而被患病失去信心的年轻女画家衬托的老画家,是文章真正的主人,但作者并没有在他身上更多着墨,没有热衷于刻画老画家在
风雨交加之夜,登上6米高墙,绘出最后那片藤叶的壮观场面,没有传递出老画家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豪言壮语,只是通过苏艾的转述,平淡无奇地说了一句:“那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那晚最后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小说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最 后的常春藤叶》之谜全然揭开。
那么可以思考一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情节:从情节上看,《最后的常春藤叶》既没有一波三折地故作惊人之语,也没有平铺直叙地抛洒庸人之谈,而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在文章里没有不厌 其烦地把所有事物写足写尽,而是给读者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
可以设计这个问题: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环境:“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语双关,“常春藤叶”既指现实中的真实存在的常春藤,又喻指老画家贝而曼画在墙上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读起来又像一首诗的句子,含蓄、凝练、朦胧。
琼珊把自己的生系于一叶,在数着一片又一片逐步减少的藤叶时,最后必然要凋落的那片藤叶竟然奇迹般地存留在藤枝上,生命竟然因此而转机。
可设计问题: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2、 根据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大意。从而引出小说的“欧亨利式的结尾”。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小说这种文体及出人意料的结局。
我认为,理解了这几个问题,文章的内容、脉络还有思想基本都没问题了。
浏览:11评论:4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3
评论列表
山东省寿光市现代中学郭继芳几秒 前IP:221.1.*.* 唐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教学的方式,值得各位同仁借鉴。 指导教师马锡刚33 分钟 前IP:221.1.*.*
切中一点,深入突破,唐老师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教学的方式,值得借鉴。 指导教师魏华中1小时 前IP:221.1.*.*
善于思考,就能发现很多上课的技巧,你是很有心的。 山东省寿光市现代中学李少波2 小时 前IP:221.1.*.*
三个问题,可以将整篇文章的重点之处全面而条理的剖析清楚,确实是“巧设计”。
给学生一双翅膀,做好诗歌教与学
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 王平之 2010年7月21日 16:04
马锡刚于10-7-21 17:11推荐从诗歌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角度,探究解决诗歌问题的方法。王老师观点新,谈得深刻,值得老师们一读。
给学生一双翅膀,做好诗歌教与学
诗歌,高考的必考内容。可是诗歌的教与学,不仅最让师生头痛,而且让学生望而生畏。于是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做呢?
新课程下,语文诗歌教学应该怎提高诗歌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每位老师要特别关注的。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老师应该从诗歌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角度,探究解决诗歌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特别加强了语文人文性教学要求。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
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古代诗歌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代表着高品味的文学趣味,中小学生可以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丰富中小学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受到心灵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伟大的人文精神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说诗歌在语文中最有人文性。
现在我们老师教学过多地注重应试,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所以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而很少参与进来,学生没有思考,没有去体验,感受不到诗中情感,久而久之,失去了兴趣。学生没有兴趣,自然就很难学好。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诗歌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诗中情感,去发现诗中人性光辉。让学生在自己感悟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培养兴趣,进而塑造情趣。因此诗歌人文性的教与学要重视体验,感受情感。
我们在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时,也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这二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可以统一的: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就要懂得运用必要的思考方法和技巧去分析;要运用好解答诗歌的技巧,前提是要读懂诗歌,体会诗中的人的情感。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理解诗歌要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
首先要明白写了什么。其次,要明白怎么写的,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表达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乐景写哀.渲染烘托,情景交融,实虚结合,白描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双关再次,要去思考诗中表达了什么。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是诗歌中最具人文色彩的地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