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制度 表格(完整版) - 图文
第一章
1. 2. 3.
幼儿园教学常规制度
第一节 幼儿园听课制度
园长、保教主任要深入班级听课,了解情况。业务园长每周至少听课1—2节;保各班主题结束后,以年级为单位,由年级级长组织听取班级教师做主题小结汇报。 听课时要做好记录,课后及时与班上老师、保育员交换意见,指导和帮助保教人员
教主任每周保证有1—2节的时间深入班级听课。
提高业务水平。听课也可以采取录像分析的方法,将教师教学活动自然状态随机拍摄下来,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分析、评价。
4.
每周五前要制订并张贴下周的周计划,安排好下周教学活动。活动教案由年级级长
检查,每周末由园长或教务副园长随机抽查1-2人的周教育活动计划,每日活动后要及时做好教育活动效果分析。
5.
提倡教师间互相观摩、听课,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每月要到本年级、本教研级各班
听课一次,教师间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5次(大型活动及观摩课除外),园长、教务副园长经常下班听课,所有人员均做好听课记录,及时交流。
6. 每月业务学习时间,业务园长或保教主任要将听课和下班的情况作小结,对有显著成绩或有进步的班和个人给予表扬,对存在问题给予指正、解决。
第二节 幼儿园备课制度
1.
每学期结束后主任集中备课(编写下学期的课程、计划)。
2. 每周集中备课一次。各年级组每周二下午集中备课,讨论、研究及交流前一教学阶
段的问题,下一主题开始前两周研究制定下一教学阶段的计划,由教务副园长及教研组长负责。各班再根据本班孩子发展情况实际制定详细教学活动推行计划,由班主任负责。
3. 4. 5. 6. 7. 8.
每天下午1:30—2:30为主任、教务副园长备课时间。 每周五交备课本,(级长收)由保教主任批阅。
备课要认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学习水平及接受能力进行。深刻领会教材,掌要根据教养计划,认真准备教具。
教师每人每月上交一篇教育笔记,一篇观察日记,并撰写教师成长日记,由年级级每学期进行备课本展评,成绩记录在个人业务档案。
握教材中的难点、重点,明确教养目的、内容、形式、方式、书写整洁。
长审阅,园长或教务副园长随机在电脑中抽查。
第三节 幼儿园教科研制度
教科研工作是幼儿园整体园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活动小组的任务是从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从日常教学工作中积累经验,加以总结使之能够上升到理论层面,指导日常教学工作。
教研活动小组应该规范化,具体表现为设立明确的教研活动目的,拥有尽可能详尽的教研活动内容,制订明确的教研计划,掌握基本的教学研究步骤、程序和根据分析等专门技能。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确定学期教研工作重点,制订教科研计划工作和研究专题,教师要根据本班实际和幼儿发展水平,选好研究专题,期末进行专题总结。
2、班级及年级组的教研活动以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主,并重视教研活动的资料收集。
3、全体教师都要参加教研活动,保证每学期活动5-8次,时间为每月最后一周周四或周五下午。
4、每学期组织教师互相观摩各班的半日活动、环境布置等,并做好记录和评价。 5、积极认真参加教研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无特殊情况不请假,保教人员积极参加搜集、整理编写教育教学资料,按规定写教育笔记、主题小结、学期总结、论文等工作,提高理论水平。
6、园长不定期抽查教师的教育计划,检查一日生活各环节,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 7、每学期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特点和实际水平,制定个人研究专题,并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期末撰写论文或经验总结,对积极向市、区幼儿教育报刊投稿的教师给予相应鼓励。
8、科研课题组人员要按总课题组的计划和要求撰写专项课题计划,开展教科研活动,做好学期工作总结。
9、根据教师教研活动出勤情况和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对教师教研工作做出评估纳入幼儿园教师管理工作。
第四节 幼儿园教职工学习、培训、进修制度
1、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认真钻研业务、鼓励和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3、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教职工政治学习,学期初、学期末集中学习。 4、每周一次业务学习,以提高教职工的素质。
5、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加盟总部安排的幼儿园学习、观摩。
6、因工作需要参加短期培训者,由园长委派或本人提出经园长同意方可参加。 7、派往人员的学费、住宿费由幼儿园报销。
8、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国家承认毕业学历的学习深造。
第五节 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技能
一、观察幼儿的能力
适宜教育行为 A经常观察评估幼儿发展,会恰当选择与设计观察工具。 B会对照幼儿发展领域目标、年龄目标,评估全班幼儿发展现状,发现个体差异。 C重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观察,了解幼儿兴趣、需要、性格、学习方式、行为习惯。 D具体客观地作观察记录或教育笔记,认真作观察分析 B凭经验与感觉评价幼儿,或凭一次观察给幼儿下结论。 C幼儿活动时,不知应观察什么,观察时只注意观察知识、技能、学习情况。 D不做教育笔记、观察记录;或为了应付检查而随意记录、追忆记录、抄袭别人的记录。 不适宜教育行为 A忽视观察幼儿,不会选择与设计观察工具 二、面向全体幼儿教育的能力 适宜教育行为 A注意对每个幼儿的教育,不偏爱、不歧视,没有被“遗忘的角落”,给每个儿童表现的机会。 不适宜教育行为 A班上有“明星”儿童,经常得到夸奖及各种表现的机会;也有“角落”儿童,常常被遗忘,胆小、内向、听话的幼儿。 B集体活动或个别指导时,都能照顾到全体幼儿。 B常常因为个别指导或处理问题,不能照顾大多数幼儿。 C鼓励每个孩子的进步,欣赏每个孩子的作品。 D能依据大多数幼儿发展水平,确定班级学期目C挑选好的作品进行展览,表扬几个孩子。 D凭经验确定目标,照抄照搬书本上或其他
标,调整月目标。 班级的目标。
三、因人施教的能力 适宜教育行为 A了解并理解幼儿能力、兴趣、性格、学习方式的差异,相信这些差异多是发展特点和速度的差异,每个儿童都有发展潜力与优势。 B允许幼儿按自己速度前进,依据差异提出不同要求,提供不同材料,给予不同指导。 C依据个体差异安排适宜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兴趣的活动,都能获得成功。 D评估时,重纵向比较幼儿自身的发展变化,少进行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不苛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 不适宜教育行为 A不了解幼儿个体差异,把差异绝对化,认为是“聪明与笨”,“淘气与听话”,不停地表扬与批评。 B希望所有儿童获得相同的技能,“一刀切,齐步走”,对不能完成任务者有急躁情绪或放弃态度。 C活动内容单一,选择性少,部分幼儿常被迫参与活动,无快乐感、成功感。 D一个标准衡量不同的幼儿,多采用横向比较法,当着幼儿或家长评论幼儿的“优劣”。 四、确定与分解目标的能力 适宜教育行为 A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大多数幼儿发展现状,确定学期目标。 B会根据本班幼儿发展变化,调整月目标,会层层分解目标。 C学期目标,月目标与活动目标相互对应。 D活动目标重点突出,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查。 不适宜教育行为 A凭经验任意确定学期目标,目标过低或过高。 B照抄照搬书本中的或其他班级的月目标。 C学期目标、月目标与活动目标不对应,无层次。 D活动目标笼统抽象,不可操作与检查。
五、依据目标选择与设计活动的能力 适宜教育行为 A依据月目标、季节、节日等因素,设计与选择教育活动。 B一个目标通过多种活动去实现。 C一个活动指向多个教育目标,挖掘每个活动的多种教育动能。 D每个活动目标明确,合理选择教具、学具、组织形式、方法手段有利于实现目标。 不适宜教育行为 A凭教师兴趣爱好,任意选择教育内容。 B追求一个活动实现一个目标,希望“立竿见影”。 C每个活动只考虑本领域目标,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 D追求教育形式,忽视教育目标,形式不为目标服务。 六、依据目标创设环境的能力 适宜教育行为 不适宜教育行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