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4页“整理与反思”和94-95页“练习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内在一致性;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比的知识:
1.举例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
(2)完成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
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 )( )=( )÷( )(b≠0) 1.先填空,再说说这样填的根据是什么?
2.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 3.练一练: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
结果。)
(三)比例的知识 1.什么是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4.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怎样解比例? 5.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3题:在做第二小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 。
估计后再算一算,来验证估计 。
(2)完成第4题: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 (四)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与实践” (1)完成第5题: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 第二小题应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
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100。换句话说把全国耕地面积看作100份,东部占93份,西部占7份。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
(2)完成第6题: 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
化简得1∶2。
第二小题这两种地砖铺地面积,让学生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计算。 (五)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正 比 例 和 反 比 例 第2课时 (总第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 、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 12 2.5 14 24 加数 总吨数 余下吨数 因数 因数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空 间 与 图 形 3 15 5 9 3 10 20 1.5 42 41 26 25 100 99 24.4 23.4 18 27.5 16 6 第1课时 (总10课时) 一、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97页的“整理与反思”和98-99页“练习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 使学生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2.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㈠ 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和角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㈡ 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复习特征。
请同学们看表里各是什么图形,填出每个图形的名称。小黑板出示表格,指名口答图形名称,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各是什么图形的。根据判断各是什么图形的想法,你能找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吗?请大家填在课本上的表里。指名口答填写的联系和区别,老师板书。追问: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得出结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练一练:
⑴填空:一个平面有4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连接其中任意两个点,最多能画( )条直线。
⑵判断:一条射线长5米。 ( ) ㈢ 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提问:根据你画的角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板书:角)老师同时画出角的图形。 2.复习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各部分名称,指名一人板演写角的各部分名称。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追问: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3.复习角的分类。
提问:根据角的度数,可以把角分类。我们学习过哪几类角?(板书: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锐角是怎样的角?(老师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特征)大家能画出其余几种角的图形和说出每种角的特征吗?请同学们在第98页“练习与实践”第5题的表里画一画,填一填。指名口答,并板书出来。 4.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让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指名学生口答量的度数,并说明各是什么角。 ㈣ 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1.提问概念。
我们知道了角大小的度量方法和角的分类,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你能举出日常生活里的例子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两条直线平行?谁来举出平行线的例子? 2.画图。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4.练一练:
⑴判断: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
⑵填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和( )。 ㈤ 课堂小结
空 间 与 图 形 第2课时(总第1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7-98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2.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学习
有
关平面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心向,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并整理“围成的平面图形”
1.提出要求: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先画出相关的图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进一步要求;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学生认识到: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3.追问: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都可称为什么图形?如果把多边形进一步分类,可以怎样分?
4.让学生在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上作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回顾并整理三角形的特征.分类,以及有关特殊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1.提出要求: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能想到哪些?小组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2.出示三角形的分类图。(图1)
(图1)(图2)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图形的?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追问:能不能找到一个三角形,既不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讨论: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为什么?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图2)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你能用学过的其他知识来解释上面的结论吗? 4.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