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3节 城市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 城市化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动力。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重点) 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重难点)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动力机制 拉力 含义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表现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推力 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4.城市化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特别提醒](1)城乡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2)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数量多
城市人口比重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总人口数。城市人口比重是一个相对数值,城市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例如,中国与日本相比,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图示 水平高低 初期 阶段 中期 阶段 后期 A 较低 城市化特点 发展特点 发展较慢 分布国家 发展中 国家 B C 较高 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阶段 [易误点拨] 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不一定高
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生物栖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
(2)土地质量:工业生产排放有害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水循环:影响水循环的降水、径流、蒸发、下渗等环节,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气候:形成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城市化 合理的 城市化 过快的 城市化 3.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1)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表现在生产活动方式的转变。 ( )
(2)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差异都比较大。
( )
(3)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的增加。 (4)城市化水平高就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 (5)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人口过度膨胀 B.交通拥堵,住房十分困难 C.酸雨、光化学烟雾严重 D.生产和生活能源消耗量大
【提示】(1)×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不仅改革了生产活动方式,还促进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2)×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3)×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由于人口过多过快的增长,导致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
(4)× 有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为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5)A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人口过度膨胀。]
(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