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理习题册答案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理习题册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8 5:39:23

= 2 \\* GB3 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 3 \\* GB3 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影响因素:

= 1 \\* GB3 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 2 \\* GB3 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

= 3 \\* GB3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 4 \\* GB3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 5 \\* GB3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十、微循环有哪些结构组成?有那几条路?各有何生理功能?

答案:.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 它的血流通路有:

①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心脏。 ②迂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③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

十一、微循环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十二、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肌收缩力量;

③体位改变;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

十三、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

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

影响因素:

= 1 \\* GB3 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 2 \\* GB3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 3 \\* GB3 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

= 4 \\* GB3 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

十四、试述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及其机制。

答案:(1)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轴突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

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房室交界兴奋传导加快,心房和心室收缩力量加强。这些作用分别叫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

(2)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以上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十五、试述人体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稳定的?

答案:动脉血压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脏的收缩做功;⑧外周阻力;④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在相对封闭的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形成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这是血压形成的前提。心脏的收缩做功是形成血压的能量来源。心脏收缩所释放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赋予血液动能以推动血液流动.而绝大部分转变为加于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壁上的压强能。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心脏一次射出的血量在心椎期仅约1/3流向外周,其余约2/3暂时储存于弹性贮器血管内。此时加在弹性贮器血管壁上的压强升高,血管壁扩张。血管壁的扩张变形一方面缓冲血压的升高,另一方面将这部分能量转变为势能贮存起来。在心舒期,心脏停止射血,扩张变形的弹性贮器血管壁依其弹性回缩力回位,储存于血管壁的势能释放出来,以维持心舒期的动脉血压,并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人体动脉血压的稳定,主要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实现。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人,使心交感、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结果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效应。压力感受性反射主要对快速血压波动起调节作用。对血压的长期稳定的调节,肾脏和体液控制十分重要。当细胞外液量增多时,血量也增多,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相对关系发生改变,使动脉血压升高;而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能直接导致肾排水和排Na+增加,将过多的体液排出体外,从而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细胞外液量减少

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在体液控制中,血管升压素和肾索-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重要作用。前者通过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导致细胞外液量增加。当血量增加时,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使肾排水增加。后者通过醛固酮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增加,使细胞外液量和体内Na+量增加,血压升高。当血量增加时,醛固酮释放减少,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肾排水也增加。

十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心血管作用有何异同?

答案:肾上腺素能与α、β1和β2受体结合,特别是对β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因

此,对心脏兴奋β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β2受体,使血管舒张(常以此效应为主)。作用于皮肤及内脏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收缩、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增加不明显。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α受体,对β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而致。

十七、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如何参与机体心血管活动调节?

答案:肾素是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蛋白酶。它可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生成血

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在血浆和组织中,尤其是经过肺循环时.可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可在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Ⅲ具有较弱的缩血管和较强的刺激醛固酮合成与释放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血管活动的主要作用是:①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两者共同的作用是使动脉血压升高。②促进醛固酮合成与释放,通过醛固酮的作用,促使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有保№’保水作用,使循环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③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促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强交感神经的心血管效应。④作用于脑的某些部位,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活性加强,从而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⑤还可作用于第三脑室周围器官,使血管升压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量增加,并引起觅水和饮水行为。

第八章 排泄

名词解释

1、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2、原尿:

3、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人的为 125ml/min0 4、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 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6、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 小球滤过率变化

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 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7、管--球反馈: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

8、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 对葡萄糖的吸收已

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9、渗透压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 肾小管对水的重

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加。

10、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 放减少,肾小管

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简答题

一、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说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答案: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能引起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此化学物质。作为一个神经递质,应符合或基本符合以下条件:①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人突触问隙;③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旁,应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如重摄取);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并能够分别拟似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二、简述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案:肾脏的血液循环具有以下特征:1)血液供应非常丰富:两个肾脏的血液流量约占心输

出量的22%。2)有两套毛细血管床: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他们以串联形势相联接,通过出球小动脉而分开,这有助于调节两套毛细血管的静水压。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压

搜索更多关于: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理习题册答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 2 \\* GB3 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 = 3 \\* GB3 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影响因素: = 1 \\* GB3 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 2 \\* GB3 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 = 3 \\* GB3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 4 \\* GB3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 = 5 \\* GB3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 十、微循环有哪些结构组成?有那几条路?各有何生理功能? 答案:.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