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峡医专《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答案)(1)

三峡医专《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答案)(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4 11:31:48

2014三峡医专《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作业

一、 名词解释

1、 免疫球蛋白: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

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2、 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有赖

于T细胞辅助

3、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

机体出现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如高热、白细胞增多和肝脾肿大等 4、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

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

5、 肿瘤坏死因子:最初发现其能使肿瘤细胞发生出血坏死而得名 6、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

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7、 灭菌: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8、 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取供体菌游离DNA片段,

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9、 抗原: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

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10、单克隆抗体:单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

化而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单克隆抗体 11、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流,但其产生的

外毒素或由于细菌死亡、崩裂所释放的大量内毒素能进入血液并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12、潜伏感染:当机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

态时,表现为潜伏感染

13、干扰素: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具有干扰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而得名

14、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

和/或组织损伤

15、消毒: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质体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6、荚膜:某些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向其细胞壁外分泌一层疏松、透

明的粘液状物质,称为荚膜

二、 填空题

1、人体内重要的外周免疫器官是 淋巴结 和 脾 。

2、具有抗原识别受体的淋巴细胞是 T细胞 和 B细胞 。 3、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可分为 淋巴因子 和 单核因子 。 4、能使T细胞发生母化的有丝分裂原是 PHA-R 和 ConA-R 。 5、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细胞有 巨噬细胞 、 树突状细胞 和 B细胞 等。

6、干扰素具有 抗病毒 、 免疫调节 和 抗细胞增殖 作用。

7、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 形态结构变异 、 毒力变异 、 菌落变异 和 耐药性变异 。

8、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 热原质、毒素 和 侵袭性酶 。

9、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胸腺 和 骨髓 。 10、依据白细胞分化抗原,可将成熟T细胞分为 CD4 T细胞和 CD8 T细胞两大类。

11、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 体液免疫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 细胞免疫 。

12、能使T细胞发生母化的有丝分裂原是 和 。

13、五类Ig中,分子量最大的是 IgM ,血清中含量最多是 IgG ,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 IgE ,天然ABO血型抗体是 IgM 。

14、既有 免疫原性 又有 抗原性 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 15、补体系统可经 经典 和 旁路 两条途径激活。

16、病毒体的化学组成及结构中, 核酸 和 蛋白质 构成核衣壳。 17人体内重要的吞噬细胞包括 小吞噬细胞 和 大吞噬细胞 。

三、 问答题

1、 试述抗体(Ig)的生物学作用。

生物学功能:(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本身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通常需要补体或吞噬细胞等共同发挥效应以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病理损伤。然而,抗体可通过与病毒或毒素的特异性结合,直接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

(2)激活补体: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结合细胞:不同类别的免疫球蛋白,可结合不同种的细胞,产生不同的疚,参与免疫应答。

(4)可通过胎盘及粘膜:免疫球蛋白G(Ig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流中,使胎儿形成自然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A(IgA)可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粘膜,是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

(5)具有抗原性:抗体分子是一种蛋白质,也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性能。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各具有不同的抗原性。

(6)抗体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与一般球蛋白相同:不耐热,60~70℃即被破坏。各种酶及能使蛋白质凝固变性的物质,均能破坏抗体的作用。抗体可被中性盐类沉淀。在生产上常可用硫酸铵或硫酸钠从免疫血清中沉淀出含有抗体的球蛋白,再经透析法将其纯化。

(7)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

IgG、IgM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FcμR结合,增强其吞噬能力,通常将抗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称为抗体的调理作用 (opsonization)。

②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抗体的主要功能是与抗原(包括外来的和自身的)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清除侵入机体内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异物,中和它们所释放的毒素或清除某些自身抗原,使机体保持正常平衡,但有时也会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害,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一些自身抗体的产生,对人体可造成危害。

2、 试述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外内毒素 毒素 分泌菌体外毒性物 细菌裂解后释出 蛋白质 脂多糖 60℃破坏 能耐60℃ 抗原性强 抗原性弱 可制成类毒素 不能成类毒素 毒性强 毒性弱 3、 试述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检测意义。

系统:自从HBsAg发现以来,人们对HBV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到

目前为止,已先后证明与HBV相关的有5个抗原抗体系统,即: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系统(HBsAg/抗—HBs);②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抗体系统(HBeAg/抗—HBc):③乙型肝炎e抗原—抗体系统(HBhAg/抗—HBe);④乙型肝炎Dane颗粒抗原—抗体系统和⑤乙型肝炎δ抗原—抗体系统(δ/抗—δ)。

意义:1.HBsAg:血清中检测到HBsAg ,表示体内感染了HBV,因而是一种特异性标志。HBsAg阳性见于:①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大多短期阳性);②HBV致的慢性肝病、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等。③无症状携带者

2.抗HBs:表示曾感染过HBV,不论临床上有无肝炎症状表现,均已得到恢复,并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

3.HBcAg与抗HBc:由于 HBc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并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因此,对病人血清不能检测HBcAg,而测抗HBc。血清内抗HBc阳性反映:①新近有过HBV感染;②体内有HBV增殖;③有助于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特别是少数病例就诊时已处于急性恢复期早期,HBsAg已从血中消失,此时血中仅有抗HBc存在,因此,对恢复期患者可作病因追索。

4.HBcAg和抗HBe:HBcAg的存在常表示病人血液有感染性。 HBcAg阳性揭示病人肝脏可能有慢性损害,对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抗HBe阳性对病人可能有一定的保护力。 4、 简述单核吞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1、吞噬功能,在效应阶段发挥吞噬和灭杀抗原性异物的作用2、提呈抗原,并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3、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功能

5、 试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1)细胞溶解及杀菌作用;(2)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3)过敏毒素作用;(4)中和病毒作用;(5)对免疫复合物的调理作用。 6、 比较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的感染病灶特点。分析成因。 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是感染部位组织的化脓、坏死和脓肿形成。

链球菌感染的特点是急性化脓性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由于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病变扩展迅速,有时能引起败血症,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比较容易局限为脓肿。

7、 简述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有哪些?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①细胞破坏死亡;②细胞膜结构与功能改变;③细胞转化;④包涵体形成; ⑤引起免疫应答导致宿主细胞损伤;⑥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⑦垂直感染对胚胎发育的不良影响。

8、 试述细菌内毒素致病作用。 细菌内毒素致病作用 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代谢性酸中毒;④感染休克;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四、 单选题

1、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B )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行性感冒病毒 C、脑膜炎球菌 D、副流感病毒 E、腺病毒

2、HBV的核酸类型是( A )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单股DNA

D、双股环状DNA E、双股线状DNA

3、乙肝患者血清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 B )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4、核算型为双股RNA的病毒是( A ) A、轮状病毒 B、腺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狂犬病毒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 B )

A、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感染

B、麻疹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 C、疱疹病毒引起的潜伏感染 D、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E、狂犬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6、下列细菌胞壁中含脂量最多的是( C ) A、结核杆菌 B、白喉杆菌 C、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脑膜炎球菌

7、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 C ) A、志贺菌属 B、结核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溶血性链球菌 E、以上均是

8、与I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D )

A、抗体(IgG/IgM) B、补体 C、NK细胞 D、致敏T细胞 E、吞噬细胞

9、不属于I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E ) A、荀麻疹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过敏性休克 D、过敏性鼻炎

E、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10、引起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的物质是( E ) A、组胺 B、白三烯 C、5-羟色胺 D、前列腺素 E、以上均可

11、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指( E ) A、CD4与MHC-II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B、CD8与MHC-I类分子见的相互作用

C、IL-1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D、IL-2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E、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12、在免疫应答感应阶段,巨噬细胞的作用是( E ) A、摄取抗原 B、加工处理抗原

C、释放IL-1,促进淋巴细胞活化 D、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E、以上均是 13、抗体初次应答的特点是( D )

A、以IgG为主

B、IgG与IgM几乎同时产生 C、为低亲和性抗体 D、抗体含量高 E、抗体维持时间长

14、下列哪种免疫作用在无抗体存在时仍可发生( B ) A、ADCC作用

B、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C、免疫调理作用 D、毒素中和作用 E、经传统途径激活补体对细菌的溶解作用

15、Tc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与下列哪种成分无关( B ) A、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B、MHC-II类分子 C、IL-12 D、IFN-γ E、IL-2

16、HLA-I类抗原存在于( B ) A、白细胞表面

B、所有有核细胞和血小板表面 C、淋巴细胞表面 D、红细胞表面 E、巨噬细胞表面

17、TD抗原( E )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014三峡医专《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作业 一、 名词解释 1、 免疫球蛋白: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2、 TD抗原:亦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有赖于T细胞辅助 3、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机体出现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如高热、白细胞增多和肝脾肿大等 4、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 5、 肿瘤坏死因子:最初发现其能使肿瘤细胞发生出血坏死而得名 6、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7、 灭菌:利用理化因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