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 岳麓版

高一历史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 岳麓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9:26:13

高一历史学案 岳麓版

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和谏议制的演变过程。 【考纲大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前预习区】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一)、隋唐之前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从秦朝开始,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集权体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

1、秦朝:实行 , 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 2、汉朝:汉武帝时设 与三公相制衡,实行 和 制度。 3、东汉:东汉 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4、魏晋南北朝: 改成为 ,又新设立了 和 ,但是尚未构成中枢机构,这一时期是 的萌芽时期。 (二)确立:隋唐 1.内容:

三省是指: ;六部是指: ,隶属 省。 2.职权及运行程序:

(1) 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 (2) 负责审核 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 (3) 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六部。

3、特点: 4、作用: (三)演变:宋元 1.宋朝:二府三司制

内容: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 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 掌管,财政则归 、 、 掌管,三司的长官又称为“计相”;宰相只保留 。 2.元朝:

废除三省,实行 ,只设 。其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 。

特点:相权的重新加强,古代历史上相权不断削弱的大趋势中的一个相对短暂的反复。

评价:元朝对三省六部制进行重大变革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辽阔国土的管辖。但这一改变导致了宰相权力过大,引发政局动荡。

1

【思维拓展】从汉到元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什么走向?

提示: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是古代中国在官制上的重要建树,其发展演变,一方面反映了加强皇权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说明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 二、选官制度

(一)目的:补充 ,保证这个队伍的 。 (二)发展: 1.西周:实行 制。 2.战国:实行 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3.西汉:汉武帝时,实行 制和 制 (1)内容: 制是让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2)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的需要,但易任人唯亲, 和 易形成小集团。 4.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1)原因: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形成: 时分设各种不同科目推举人才, 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形成。 (3)完善: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和 两科最为人重视。 (4)发展:北宋,重视科举,导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八股取士方式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 (5)影响:科举为不具有 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 ,也促进了 进一步成熟,为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人才,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谏议制度

(一)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 。 (二)发展: 1.官员监察制度

(1)确立:秦汉时期。秦朝设 ,汉武帝时设 。

(2)顶峰:明清时期。在中央既设 及 ,又设“科道”,在地方设 。 2.谏议制度

(1)含义:对 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发展:

①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的 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 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 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②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 。 ③明清时期: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 (三)作用:

1.积极作用:在整顿 ,打击 势力,维护 ,谏正皇帝过失、防止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2.消极作用: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 和 现象。 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 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 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 僚队伍廉洁高效的 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既是 的需要,又反映了 ,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是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

自我预测区

1.(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2.(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来源:Z§xx§k.Com]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5.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度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是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6.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7.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综合创新:

6、阅读下列材料:[来源:学K

3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材料二:(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年,皇帝的一道意旨中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尚书省填写“奉行”后,具体交给哪些部门去执行?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这些特点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学案 岳麓版 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和谏议制的演变过程。 【考纲大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前预习区】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一)、隋唐之前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从秦朝开始,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集权体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 1、秦朝:实行 , 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 2、汉朝:汉武帝时设 与三公相制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