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课后习题答案和 - 复习题
化中断的情况。
示范效应,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正常发展。 ? 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
明显同时存在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表现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也表现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别。二元社会结构,导致或加剧社会冲突。 ? 政府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A. 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 B. 政府是现代化的提倡者、计划制定者和组织者。 C. 政府推动并控制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D. 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立公营企业和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一百二十、 [补充]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希望在于改革。改革必须贯彻始终。
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历史要求。
主动、有效的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
第四编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一百二十一、 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 社会问题
广义: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狭义: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 构成要素
A. 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 B. 失调影响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C. 失调引起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D. 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一百二十二、 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是在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无时不有是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一百二十三、 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为例,
分析该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特征。
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很多,从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来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历史遗留问题和转型中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是指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之前(1978年以前)就已经存在的社会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重大影响,如人口问题。转型中问题,给予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转换相伴生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物价问题等。
中国1978年以后开始的社会转型加速期,既是1840年开始社会转型的延续与拓展,又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 目标是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 第二, 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 第三, 速率大大加快;
第四, 是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的全方位转换。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问题就不可避免的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 第一, 社会问题的交织性; 第二, 社会问题的突发性; 第三, 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一百二十四、 何谓“文化堕距”?
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文化堕距”。
一百二十五、 [补充]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 普遍性与变异性
A. 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B. 变异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各具特点。 ? 复合性与周期性
A. 复合性: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后果等方面通常具有复杂性。 B. 周期性: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反复出现的特性。 ? 破坏性与集群性
A. 破坏性:社会问题对于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破坏性作用。
B. 集群性:社会问题不是单个出现,而呈现出相互联系,集中爆发的趋势。使破坏性更强。
一百二十六、 [补充]如何区分社会问题的不同类型?
? 发生的领域上
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 具体表现形式上
人口问题、贫困问题、环境问题、犯罪问题。 ? 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上
普通性社会问题:一定时期内普遍发生在各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
特殊性社会问题:一定时期内,某类(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 ? 产生的根源上
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社会结构自身的不合理或失调所导致的问题。 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由于某些障碍性因素的存在,妨碍社会结构正常发挥功能所导致的问题。
一百二十七、 [补充]运用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中国实
际,举例分析社会问题。
? 社会整合论——迪尔凯姆
社会整合:社会的不同要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也叫社会一体化。
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过严或不足,产生问题。 ? 文化失调论(文化堕距论)——奥格本
文化变迁,组成文化的各个部分,变迁速度不一样。物质部分先变,非物质文化后变。非物质文化中,制度性文化变化先于观念性文化。
变迁的过程出现差距和错位,导致社会问题。 ? 社会解体论——托马斯
社会解体: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的过程,是最严重的一种社会运行状态,一般不常见。
最常见的是虽然社会中出现松散、离析的现象,但仍然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这种社会状态称为社会解组。它包括三种形式:
第一, 失范,即生活中没有一套现存的社会规则和规范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行动。 第二, 文化冲突,即社会生活中两种互相对立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同时并存。 第三, 价值崩溃,即价值规范与行为方式完全紊乱,人们各行其是。
社会问题根源于社会解组,社会解组则源于社会变迁。因此,对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在于要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 价值冲突论——冲突学派
社会问题源于文化价值上的冲突。
解决社会问题,使用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等方法。
一百二十八、 [补充]应该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
问题?
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不抵触。
清醒认识到,一些社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承认党和政府在解决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方面已经做出很大努力。 社会主义制度为缓解和根除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
针对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探讨,客观上发挥着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积极作用。
第十七章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一百二十九、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社会后果
有哪些?
当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成为人口老龄化。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具有速度快和绝对数量大的特殊问题。会带来以下社会影响:
第一, 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第二, 不仅使老年人增多,而且高龄老人会越来越多。需要保证这一群体的利益。 第三, 也是其他年龄结构比例下降的过程,需要重新确立权利义务关系。
一百三十、
试比较分析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几种理论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均衡。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第二, 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性,导致任何自然二元对立。 第三, 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
第四, 社会系统是在对于环境的不断适应中进化的。
第五, 转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冲突论模式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内部的紧张与对立,它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 掌握权力的社会精英掌握社会事件。
第二, 环境问题产生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第三,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环境问题。
第四, 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财富与权力分化的直接后果。 第五, 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
一百三十一、 简析贫困文化论和贫困处境论的区别与联系。
真正明确提出“贫困文化”概念并对之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他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贫困文化。此类亚文化一旦形成,贫困也就在其制约和保护下不断延续。只有穷人抛弃其贫困亚文化,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脱贫。
通常,人们将以瓦伦丁等人为代表的“贫困处境论”与“贫困文化论”相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更为关注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特殊处境,而不是像后者那样,将贫困的责任推向穷人自身。
实际上两者的研究主题是一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解释路径的不同。两种理论都承认确实存在一种偏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不过,贫困处境论认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是穷人无从选择的结果;而贫困文化论似乎是更为强调贫困文化的自生性和自我延续性。另外,贫困处境论认为不存在一种不分地域和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而贫困文化论认为世界各国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