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叶子南为李靖民著《英汉翻译实践要略》一书所做序言
叶子南为李靖民著《英汉翻译实践要略》一书所做序言
与李靖民教授上次见面已是十二年前的事了。当时他来美国在我校当访问学者,经常来我的英汉翻译课上听课,也时常向我询问一些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前尘渐远,当时的细节已经模糊,但靖民对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深入思考和执着的探索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靖民的《英汉翻译实践要略》一书从翻译的实践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诸多议题,有别于只空谈理论的悬浮之作,也不同于仅收集实例的例句大全。本书开宗明义,一开始就点出了翻译的信息传递本质,在之后的叙述中虽然涉猎颇广,却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议题。作者一开始就指出信息和意思不能等同,认为我们看见的文字,自然有意思,但却未必是完整的信息,信息由文字传递,但文字外也许仍有信息。这就点出了翻译的困难,作者也顺势提出了译者在捕捉完整信息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英汉翻译不同于印欧语言间的翻译,关键一点就是“英语以形为先,注重形式结构;汉语以意为先,讲究语义逻辑通达”。要成功传递信息,译者就必须注意这一差异。作者引用了王力“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这一观点,但也同时提出“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硬的’一面,也有‘软的’一面”,这就更有利于译者对“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金科玉律的完整把握。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译者若能时刻记住这一差异,译文的质量显然就会提高。比如英译汉时,译者若能意识到那些令译文晦涩难懂的语言结构无非是原文语言体系本身的特征,无关原作者刻意传达的信息,那么译者就无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传译那些毫无或很少信息量的语言结构。
围绕信息传达这一中心议题,作者还在书中讨论了翻译思维跨度这个议题。翻译思维跨度是在讨论翻译单位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论点,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瞻前顾后”的跨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若仅仅局限于眼前的词或短语,常常无法抓住信息的实质,因为较为微观的文字,有时需要更为广阔的背景烘托,才能显现文字所要传达的信息,换句话说,译者需要一定跨度的“瞻前顾后”。应该说,学会如何“瞻前顾后”,知道瞻前该多远,顾后应多深,这绝对是翻译学习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例句充实。尽管在讨论理论议题和关键概念时作者不吝篇幅,但是更为实践的章节都配有足够的例句,以便读者能从实践者的角度把握所阐述的问题。比如
“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困难与变通”和“逻辑分析与常情推理”这些章节就富含实例,加上每个例句后仔细的分析讲解,更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你若在翻译研究的领域中,读遍了高深的理论,不妨走进本书这个不那么艰深的园地,来接一点“地气”,你若在例句大全的迷宫里,感到学术养料不足,也可以踏入靖民为你开辟的这一天地,来呼吸一点富含养料的空气。
叶子南
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 2013年3月22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