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 (解析版)
专题08 文言短篇趣练
★★考点解读★★
文言文一般篇幅较长,做一篇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文言文的短篇练习可以使学生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巩固自己的文言基础,所以这种练习必不可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和江苏卷都有涉及到短篇文言文的内容,本专题希望大家可以在训练中得到技巧的提升。
★★技巧点拨★★
? 文言短篇练习重点看什么
1. 看实词
学生读不懂文言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懂字词的意思,具体来说是不懂实词的意思,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不了解一词多义,有的是不了解古今异义等等,把实词单拿出来背诵效果不佳,学生看了又忘,长篇练习耗时较长,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耐心。这时做短篇练习最为有效,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去,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 看虚词
虚词数目不多,但是变化多端,且理解难度大。和实词一样,单独背诵耗时耗力,那么我们可以在短篇练习中通过勾画对比,找到同一个虚词的不同意思,从而加强知识点的记忆。 3. 看句式
倒装句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文言翻译的一个考查侧重点,在练习中,我们必须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注意掌握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常见倒装形式,增加阅读敏感性,这样才可以在真正的考试中有的放矢。 4. 看内容
短篇练习篇幅较短,适合学生通过复述的方式学会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在高考中,对文意的分析和理解是一个高频考点,通过这种练习,可以使学生迅速拥有这种能力。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5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1】
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
【2】
1 / 14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②根据第一种解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②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9.“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0.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
2 / 14
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答案】19.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20.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20.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 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循的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道:“是老师对自己的描述。”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三、【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3 / 14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7.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答案】13.D 14.C 15.D
16.(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4 / 1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