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步步高】(全国通用)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题题组训练
文言断句题题组训练
一、基础题组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或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1.墨子怒责耕柱子
子 墨 子 怒 耕 柱 子 耕 柱 子 曰 我 无 愈 于 人 乎 子 墨 子 曰 我 将 上 大 行 驾 骥 与 牛 子 将 谁 驱 耕 柱 子 曰 将 驱 骥 也 子 墨 子 曰 何 故 驱 骥 也 耕 柱 子 曰 骥 足 以 责 子 墨 子 曰 我 亦 以 子 为 足 以 责。
答案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
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说我将驱赶哪一个呢?”耕柱子答道:“当然驱赶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驱赶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用来鞭责。”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责的。” 2.树难去易
夫 杨 横 树 之 即 生 倒 树 之 即 生 折 而 树 之 又 生 然 使 十 人 树 之 而 一 人 拔 之 则 毋 生 杨 矣 夫 以 十 人 之 众 树 易 生 之 物 而 不 胜 一 人 者 何 也 树 之 难 而 去 之 易 也。
答案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 参考译文
杨树,横着栽它可以长,倒着栽它也可以长,折断它也可以长。但是如果让十个人栽树,一个人在后面拔,那么就没有一棵杨树可以成活生长了。以十人之多,栽容易生长的东西,却不能够胜过一个人的力量,什么原因呢?栽树难而拔树容易呀。 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 本文段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之”字用得特别多,大多跟上文的动词构成动宾结构,是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抑之”“举之”“损之”“补之”。再有“孰能”“是以”等固定结构都是句子点断的重要标志。然后根据主谓搭配情况和重要的虚词如“与”“者”等,就不难正确断句了。 参考译文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而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有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 4.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答案 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参考译文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外形,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们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们就真的变成龙了。
5.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参考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你们这些贤人也有这样的享受吗?”
孟子回答说:“有啊。(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那么就要责怪他们的统治者了。因为得不到(享受)而责怪统治者,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二、核心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杨终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为郡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习《春秋》。显宗时,征诣兰台,拜校书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贵,终以为广陵、楚、淮阳、济南之狱,徙者万数,又远屯绝域,吏民怨旷,乃上疏曰:“秦政酷烈,违牾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高祖平乱,约法三章。太宗至仁,除去收孥。万姓廓然,蒙被更生,泽及昆虫,功垂万世。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掠考冤滥,家属徙边。加以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频年服役,转输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域。陛下留念省察,以济元元。”书奏,肃宗下其章。司空第五伦亦同终议。太尉牟融、司徒鲍昱、校书郎班固等难伦,以施行既久,孝子无改父之道,先帝所建,不宜回异。终复上书曰:“秦筑长城,功役繁兴,胡亥不革,卒亡四海。今伊吾之役,楼兰之屯,久而未还,非天意也。”帝从之,听还徙者,悉罢边屯。 会终坐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终又上书自讼,即日贳出。
时太后兄卫尉马廖,谨笃自守,不训诸子。终与廖交善,以书戒之曰:“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今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廖不纳。子豫后坐县书诽谤,廖以就国。
终兄凤为郡吏,太守廉范为州所考,遣凤候终,终为范游说,坐徙北地。帝东巡狩,凤皇黄龙并集,终赞颂嘉瑞,上述祖宗鸿业,凡十五章,奏上,诏贳还故郡。永元十二年,征拜郎中,以病卒。(节选自《后汉书·杨终传》,有删改)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 B.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 C.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 D.礼制/人君之子年八岁/为置少傅/教之书计/以开其明/十五置太傅/教之经典/以道其志 答案 D
解析 可以采用语感法、句式法、对称法、虚词法等方法断句。 参考译文
杨终字子山,是蜀郡成都人。十三岁时,任郡中小吏,太守看重他的才能,派他到京城从师学习,学《春秋》。显宗时,召他到兰台,任命他为校书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价昂贵,杨终认为广陵、楚、淮阳、济南等处的牢狱,流放的人上万,又聚居在边远地区,官吏百姓和配偶长期别离,于是上书道:“秦朝政治制度残暴,违背天意,一个人有罪,连累三族。高祖平定叛乱,约法三章。太宗极富仁德,废除一人犯法其妻子儿女连带受罚的法律。万民宽舒,蒙受再生之福,恩泽施及昆虫,功绩流传万世。自永平以来,连续不断地发生大案,官吏深究彻查,笞击拷问,造成断案枉曲失实,犯人的家属被流放到边境服劳役。加上向北讨伐匈奴,向西攻开三十六国,连年服役,周转运输耗费很大。又远居伊吾、楼兰、车师、戊己,百姓怀念家乡,怨气郁结在边地。陛下留心考察,救救百姓吧。”奏章呈上后,肃宗将奏章交给臣下讨论。司空第五伦也赞同杨终的意见。太尉牟融、司徒鲍昱、校书郎班固等人诘难第五伦,认为移民之法施行已久,孝子没有改父之道的权力,先帝所建制度,不应改变。杨终又上书道:“秦代修筑长城,频繁兴起劳役,胡亥不思改革,最终失掉天下。现在在伊吾服劳役的人和驻守在楼兰的士兵长久不还乡,这不是上天的意思。”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让那些流放之人返回,将戍边屯田的人全部遣回。
恰巧杨终因事获罪被囚禁于监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人,认为杨终对《春秋》很有研究,学术上多独特见解,上表请求放人,杨终又上书替自己申诉,当天便被赦免放出。 当时太后的哥哥卫尉马廖,谨慎笃实,坚持自己的操守,但不教导他的儿子。杨终与马廖交情不错,他用书信告诫马廖,信中说:“《礼记》规定,君主之子八岁时,为他设少傅,教他写字计算,以启蒙他的心智;十五岁时设太傅,教他经籍典制,以引导他立定志向。现在您地位尊贵显要,国内之人对您寄予厚望,怎能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把其作为最重要的警诫呢!”马廖不接纳他的意见。他的儿子马豫后来因张贴文书诽谤他人获罪,马廖因此回到封地。
杨终的兄长杨凤是郡吏,太守廉范被州府考察,派杨凤问候杨终,杨终替廉范游说,因此获罪被流放到北部地区。皇帝向东出行视察,凤凰黄龙一起出现,杨终赞颂这是祥瑞之兆,向皇帝陈述祖宗的鸿图大业,共十五章,奏章呈上之后,皇帝下诏赦免他并让他返回故乡。永元十二年,朝廷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后因病去世。 三、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尤世威,榆林卫人。与兄世功、弟世禄并勇敢知名。天启中,世威积官建昌营参将,调守墙子路。七年迁山海中部副总兵。宁远告警,从大帅满桂赴援,力战城东有功,增秩受赐。 崇祯二年擢总兵官,镇守居庸、昌平。其冬,京师戒严,命提兵五千防顺义。俄命还镇,防护诸陵。四年代宋伟为山海总兵官,积资至左都督。
明年正月,贼陷凤阳。世威以二千五百骑赴之,抵亳州。会总督洪承畴出关讨贼,次信阳,命世威趋汝州。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及承畴既入关,贼避之而南,复由蓝田走卢氏。扼于世威,仍入商、雒山中。世威军暴露久,大疫,与贼战失利。世威及游击刘肇基、
罗岱俱负重伤,军大溃。贼遂越卢氏,走永宁。事闻,命解任候勘。十年,宣大总督卢象升言:“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戍荒山,疾作失利。今当用兵时,弃之可惜。”乃命赴象升军自效。及象升战殁,自免归。
十五年以廷臣荐,命与弟世禄赴京候调。召对中左门,复告归。明年十月,李自成陷西安,传檄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惧,率所部精兵弃城走。时巡抚张凤翼未至,城中士马单弱,人心汹汹。布政使都任亟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众推世威为主帅。无何,贼十万众陷延安。廷杰募死士,乞师套部。师将至,贼分兵却之,攻城甚力。官军力战,杀贼无算。贼益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矢石交至,世威等战益厉。守七昼夜,贼乃穴城,置大轰之,城遂破。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世威被执,缚至西安。自成坐秦王府欲降之,世威不屈膝。自成怒,杀之。(节选自《明史·尤世威传》,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威积官建昌营参将 积:累积
B.次信阳,命世威趋汝州 次:驻扎
C.布政使都任亟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 亟:急忙
D.贼益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 益:更加 答案 D
解析 益:增加。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B.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C.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D.甫二日/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令与参将徐来朝分驻永宁卢氏山中/ 以扼雒南兰草川朱阳关之险 答案 C
解析 可凭语感,将断句明显错误的排除掉。阅读四个选项,会发现A项中的“承畴亦至时贼/见河南兵盛”语气不畅,“见河南兵盛”的是贼寇,应与前面的“时贼”连在一起。B项中除A项所存在的错误之外,“悉奔入关中以世威/部下皆劲旅”处语气不畅,仔细推敲其意思,应是“(贼寇)都跑到关中去了。(承畴)因为世威的部下都是精兵强将”的意思,故应在“关中”后断句,这样可判断B项不正确。由此可知D项也是错误的。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世威因勇敢、有战功,官职得以提升。天启年间,尤世威不断升职,做到建昌营参将;后因跟随大帅满桂在城东奋战立下战功,他的职位又得到提升。
B.尤世威曾因作战失利被解除职务。他率领的军队跟贼兵交战时,他和游击将军刘肇基、罗岱都负了重伤,因而导致大败。朝廷知道后就把世威的职务解除,让他听候查处。
C.尤世威在朝臣中有较高威望。他被皇帝解除职务后,卢象升为他在皇帝面前求情;崇祯十五年因朝臣推荐,受命赴京等候调用;榆林城危急时大家推他当主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