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经与修身--陈全林
下。”这是讲大国与小国之间相处的智慧,都要处下不争,则各得其宜,而大国更要处下不争。
闲话休繁,言归正传,下面转入到《道德经》与修身的话题,转入到对旧稿的讲习。希望听课的人能听出新意来。(连载,待续)
《道德经与修身》之(二)
说 道
(2014-06-03 08:59:47)
《〈道德经〉与修身》作为一本书,专门谈《道德经》里所包含的修身、修养的原则与应用,是结合古今历史来讲述的。2013年秋末,受有人张先生之托,我于他的单位苏州大学给一些老师、学生讲述《道德经》与修身,标题太大,不好在短时间内讲述,我就抛开我《〈道德经〉与修身》全书的结构与内容,仅仅选取《道德经》里六个章节里来讲,又从每章里各选取一段格言,并概要而作为每章标题,谈论是与修身相关的话题,一起探讨《道德经》里面所包含的修身的真义。
在这里开讲之前,我被一位好友陈先生邀请到他的一家国际投资公司去给陈氏家族的二三十人专门讲课,其时我尚未写此讲义,只是列了提纲,打算从六个方面讲课,就从《道德经》原文里摘录了相关章句现场讲,现场发挥,大家反响很好。我主要从修身、做人与经营三方面阐述,虽然讲六章,但每一章都会涉及很多修身的法则,我只是选取其中的一句为标题而概括成今天讲课中的原则,但原章节中所
5
涉及的其它原则都会讲到。这六章虽短,但《道德经》里的很多基本的修身原则比如守静、知常、抱一、不争、公平、自知、知人、无怨、积德、慈善等涉及到了。第二天,朋友请来了他留学美国、现任职清华大学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亲戚郑教授讲课,我发现,郑教授讲的很多现代企业管理与经营之道,竟然和我前一天所讲暗合,只不过,他从现实案例讲,我从经典讲。可见,《道德经》的原则常用常新,可以将那些法则扩展到很多领域。
在古代,《道德经》除了被看作道家哲学经典、道教宗教经典之外,还被兵家看作运兵经典。老子所言“以正治国,以奇运兵”,是兵家信守的法则,也被法家看作治国经典,是君主“南面之术”。法家鼻祖韩非子非常推崇《道德经》即《老子》,在《韩非子》里有专门的《解老》篇、《喻老》篇以发挥老子之道。汉初文景之治,用老子“清净无为”的法则进行“以道治国”,和儒家的“以德治国”的法则,有所不同。“以道治国”,注重无为;“以德治国”,注重有为。《道德经》里的治国原则被仙道家发展成“身国同构论”,而以《道德经》指导丹道的修炼。我会在后面讲到《道德经》里的修养方法时还会论及。丹道修炼是古代流传数千年的修仙的主要途径,是修仙的一种。修仙文化是中华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家熟悉的八仙的传说,俗语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都与仙道传说有关;神话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很多小说如《三言二拍》、《聊斋志异》,乃至唐诗宋词,都浸润着仙道文化的气息。宋代张伯端在丹道名著《悟真篇》里说:“《阴符》宝字愈三百,《道德》灵
6
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就把《阴符经》、《道德经》看作修仙指南。我写过一本《道德经真义》的著作,于2008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从道教、道家丹道修炼的角度详细讲述了《道德经》对两千余年里“修道”思想、游仙行为的影响。从理论到法诀,从信仰到实践,《道德经》都是仙道家的根本经典。丹道史上最伟大的两本经典《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都把《道德经》看作修道炼丹的根本指南。我的这本书不仅引用了近千首历代丹诀以说明这个问题,还引用了上百首历代游仙诗、文人写的诗词来说明《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诗歌、书画的影响,还结合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探索《道德经》里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元素。这样,哲学、宗教、科学,以及社会、人生,都可以涵盖在《道德经》里面来探索。比如,李政道认为西方物理学家讲的“场”的概念,近乎“道”的概念。场,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具有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作用,如电磁场、引力场等;道,也是一种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但也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作用。李政道还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原则近乎物理学家讲的“测不准原理”。老子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也与微观世界的真相有关。比如原子是“一”,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这是“二”,而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其它粒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由三个夸克构成,这就是“三”。世界万物是由不同的原子所构成,这即是“三生万物”的物理学意义。老子讲的是一个模式,我们可以这样联想。已故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
7
教授牛实为先生在《道德经自然观》一书里提到:“道的重要性在于:既包括宇宙,又包括生命;既涉及粒子的状态,又涉及心灵的悟证。没有悟证的功能,就谈不上认识宇宙、生命的来龙去脉了。要悟道就得勤修德行,必须清除身心污染。从生命科学的新动向来说,《道德经》的悟证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实践,但尚不能为今天的科学仪器所检验。”什么是悟证?就是包含了修身在内的从上古广成子、轩辕黄帝、老子、庄子一脉传承的修道的过程。中国的哲学讲究内求内证,以人的修身成就修道境界来感悟天地之道、了解宇宙真理,所谓“天人合一”即是。老子能发现这存在于宇宙而且又是无形的,具有物质、能量、信息功能的,作为万物本体的道,绝非哲学思辨所得,而是通过修身、修道的境界自然而达成。在《庄子·田子方》一文里,就写过老子在静定中的无证状态。对于道,此文明确提出“正容而悟之”。悟道一说,在《庄子》里就已经有了。《田子方》里记载过一段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蛰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