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修基础知识点梳理
必修1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章
1.太阳系结构图;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5.青藏高原太阳辐射量丰富的原因; 6.太阳辐射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7.太阳外层大气的结构; 8.太阳活动的类型;
9.太阳活动的特征—整体性、周期性 10.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范围; 12.地震波的类型; 13.岩石圈的构成;
14.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第二章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分析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3.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热力环流中等压线的弯曲变化
5.局地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力环流 6.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比较风力大小; 7.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8.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及风向的偏转(信风); 9.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位置及形成,相关气压带;
10.南亚季风、东亚季风的分布、形成、风向、性质 11.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气温、水分条件) 12.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形成; 13.常见天气系统的名称
14.锋的形成、分类、示意图及天气变化; 15.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判读、气流运动状况及天气
16.台风的形成、分布及影响; 17.寒潮的形成、时空分布及影响; 18.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章
1.地球上的水; 2.河流的补给类型;
3.水循环的过程及示意图; 4.水循环的意义; 5.洋流的分类及判读;(等温线) 6.洋流环流示意图及名称; 7.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8.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9.水资源的定义;
10.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11.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12.以色列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3.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及影响; 14.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开源、节流); 第四章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外力作用及外力地貌;
4.三大类岩石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5.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6.背斜、向斜的判断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7.背斜山、向斜谷的形成;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 9.断裂和断层的形成;
10.断块山的形成过程;地堑的形成过程; 11.六大板块的名称、界线及生成的地貌 12.火山的形成和构成; 13.火山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14.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分布及延伸方向的影响;
15.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态、形成及分布; 16.凹岸与凸岸的工程应用;
17.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分布位置; 18.河流堆积地貌与人类城市、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19.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位置、分布、规模) 第五章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容:①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转换;②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③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a.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b.某一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陆地自然带的形成;
4.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5.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 6.雪线的影响因素; 7.地形与农业生产
必修二基础知识梳理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措施;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及迁出地的影响; 5.美国的四次人口迁移及原因; 6.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7.高级住宅区的选址原则; 8.工业区的迁移趋势及原因;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10.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P23图2.7) 11.城市化的标志;
12.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及常见问题); 13.城市化的影响; 14.农业区位的含义; 15.农业区位因素;
1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特点、优点、限制性因素、解决措施; 18.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19.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生产结构、特点及措施; 20.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及特点;
21.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及措施; 22.乳畜业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3.工业区位因素;
24.工业按主导因素的分类及典例; 25.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6.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27.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28.工业集聚的意义;
29.德国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 30.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优势; 31.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32.五大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及缺点; 33.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影响因素; 34.交通运输线建设的意义; 35.商业区布局的原则及分布; 36.环境问题的种类;
37.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8.生态农业的意义。
2
必修三基础知识梳理 1.等值线的分布规律; 2.影响气温的因素;
3.长江中下游平原粮仓地位下降的原因; 4.“3S”的作用;
5.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6.荒漠化的原因(自然、人为); 7.荒漠化的整治措施; 8.森林的作用; 9.热带雨林的分布;
10.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1.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12.湿地的成因;
13.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14.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15.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 16.输煤、输电的利与弊;
17.能源综合利用的内容及结果; 18.山西调整产业结构的措施; 19.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20.流域综合开发的效益; 21.大坝建设的利与弊;
22.东北地区与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3.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4.东北农业三大生产区的分布及主要生产对象; 25.商品粮生产基地的特点;
26.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 27.东北地区单位面积产量低的原因;
28.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 29.珠三角工业化两阶段的时间、主导产业及产生原因、发展速度及原因;
30.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 3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32.我国天然气的分布;
33.西气东输的意义(对东部、西部及沿线); 34.西电东送三条通道; 35.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6.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转入区、转出区); 37.南水北调的三条线路、优点、缺点; 38.南水北调的意义(对调入区、调出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