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 教师与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这就是教育学意义上所说的教师。
4、教师权利:法律上的教师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与教师职务相关的权利和利益,表现为国家对教师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5、教师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是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务相联的责任。
6、教师专业能力: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带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 7、教师专业知识: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情境知识和解决难题的知识。 二、简答题
1、简要列举教育学创建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英国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英国斯宾塞《教育论》,法国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及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2、简要列举教育学多元化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前苏联马卡连柯《教育诗》,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刘佛年《教育学》 3、研究教育学产生与发展历史过程的意义。
研究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要找出教育学产生的渊源,并且揭示教育学发展的规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研究并明确这些问题,可以增强研究者的自觉的主体意识,并加深对教育学自身理论的认识和建构。 4、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特性以及终身教育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二,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激发和坚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三,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 5、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一,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师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四,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6、简答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二,教师教育观、教师信念;三,教师专业知识;四,教师专业能力;五,教师心理 三、论述题
1、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是怎样的?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百年历史,它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其沿革过程大体可概括为“先学日本,后袭欧美,新中国成立后又学苏联,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走上教育学中国化的道路”。目前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时间问题和理论问题,认真总结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继承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借鉴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努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
2、教师本体性知识分为哪几类?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二,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知识,尤其是向观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社会、人类发展的加之,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四,教师需要掌握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界限、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以及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在我看来7教师的本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着教给学生什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直接影响着教材的处理和组织。 3、请评述教师职业生涯阶段划分理论中的“关注”阶段论。
福勒等人对教师关注阶段理论的研究,切实关注了教师在成熟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演变和迁移的递进阶段,揭示了教师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从思想发展角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仅从教师关注的焦点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特征,易受教师个人发展进程的局限,而且研究范围单一,内容单薄,略显说服力不够,用来探究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生涯,仍有不足。 4、什么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的时间性知识分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教师的科研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校内外经验的结晶,它包括德育、家庭教育指导、学生心理教育、就业升学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方面经验。教师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了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法指导等诸多方面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教科研实践性只是包括了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方面的实践经验,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情境中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而进行的主动建构。教师已有知识经验背景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室事件性质是发展的有效途径。 5、教师专业知识分为哪几类?含义分别是什么?
教师专业知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识性知识: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师
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6、 教师专业能力是由哪几类能力构成?分别是什么?
一、表达能力:教师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施加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完成他们的社会化过程,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专业基础能力,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其中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体态运用能力。二、课堂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或任务要求,运用管理学的知识和技术,遵循一定的原则,猜去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中培养的能力。三、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或达到语气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四、人际交往能力:交往是直人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知觉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实现育人的目标,教师必须具备与他人交往的能,其中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家长的关系。五、教育研究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升学校品味、强本固基、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新理念下办学的方向,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六、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能力有助于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整体推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7、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即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以及记录学生情况;在理论学习中自我反思;在相互借鉴中自我反思;通过教学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第二章 现代教育观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简答题
1、教育观的作用是什么?
理清对现代教育的认识,指导和影响教育的实践,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促进教育改革的先导
2、现代教育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教育观由重视狭隘质量转向整体素质,教育观由教师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自主,教育观由追求整齐划一转向个性发展,教育观由培养复制人才转向创新人才,教育观由阶段性学习转向终身学习。
3、简答学生发展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在共性中有特长,为学生的个
性发展创造条件
4、简答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学生发展是身心灵全面和谐发展 三、论述题
1、如何认识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是未完成性的人,学生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学生潜能是在发展中逐步显现的,学生潜能的发展有关键期
第三章 教育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学生的身体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指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2.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4.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同一年龄期的学生在身心的同一方面的发展上,其速度和水平存在差异,以及同一年龄期的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差别。
5.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6.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7.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二、简答题
1.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哪些基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整体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2.为什么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具有独特作用,包括:学校教育指向特殊的个体,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3.学校教育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要为个体的发展创造良性的环境;其次,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