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泉经贸防盗安全教育
《防盗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容易被盗窃的东西,提高同学们的防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在学校生活中如何防盗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并思考相
关问题。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
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国家、集体或他人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盗窃,历来是社会关注的治安热点,也是高校治安防范的重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就会因为一次偶尔的疏忽,心爱之物不翼而飞,平静的生活被打乱,愉快的学习生活从此蒙上阴影。倘若大家有较强的防范意识,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保管自己的贵重物品,被盗是可以避免的。
第一章 校内盗窃案件的特征及防范措施
教学时数:2课时
案例1:2009年4月15日中午,一名推销化妆品的陌生人(女)骗走某高校尧山校区16#某宿舍四名女同学398元钱。由于该宿舍没有关宿舍门,这就为推销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让她轻而易举地进了宿舍。该人称自己是桂林医学院大四快要毕业的学生,说想多积累些工作经验,好好写毕业论文。那人口才很好,说的天花乱坠,一直在跟她们传授美容知识,如何保护视力,怎样注重皮肤保养等等,继而就说可以免费给那四位同学做护理,试用她带来的产品。后来又说要做保健,但是要用到她带来的产品(排毒液)——(价格99.5元一瓶)。四位同学虽然想到看她身份证,她说没带,只是拿出工作证并留下了电话号码,但是四位同学却信以为真,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骗局。推销者又称身上没那么多货,要她们先付钱,过几天再帮送货进来。就这样四位女生轻信了她,并付了398元先进。然而时隔多日此人并没有送货过来,也没有再来给她们做护理,所留的电话号码也打不通,她们这才意识到上当了。
案例2:2010年4月20日,某高校某宿舍同学在上厕所时,忘记关宿舍大门,出来时,自己的笔记本被盗走。4月21日凌晨,东校区16#某宿舍同学晚上睡觉没有反锁大门,被偷
走2台笔记本电脑。
安全提示:目前,校园内宿舍偷盗案件时有发生,这给在校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类案件主要原因多是同学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如何提高防范意识和提高防盗技术水平尤其重要,今天的班会我们来讲一下关于防盗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校内盗窃案件的主要形式
1、内盗
内盗指盗窃作案分子为学生内部人员及学校内部管理服务人员实施的盗窃行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高校繁盛的盗窃案件中,内盗案件就占一半以上,作案分子往往利用自己熟悉盗窃目标的有关情况,寻找作案最佳时机,因而易于得手。这类案件具有隐蔽性和伪装性。
2、外盗
外盗是相对于内盗而言的,是指盗窃作案分子为校外社会人员在学校实施的盗窃行为。他们利用学校管理的漏洞,冒充学校人员或以找人为名进入校园内,盗取学校资产或师生财务。这类人员作案时往往携带作案工具,如螺丝刀、钳子、塑料插片等,作案时不留情面。
3、内外勾结盗窃
学校内部人员与校外社会人员互相勾结,在学校内实施的盗窃行为。这类案件的内部主体社会交往关系比较复杂,与外部人员都有一定的厉害关系,往往结成团伙,形成盗、运、销一条龙。
案例:某高校学生聂某在学校附近网吧上网时结识了周边无业青年蔡某,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一天蔡某问聂某有没有什么搞钱的方法,聂某说自己学校的自行车好搞,并答应自己在本溪同学中低价销售自行车,蔡某当然高兴,于是很快达成一致。蔡某用同样的方法在不远的另一学校也找到了郭某,三人臭味相投立刻行动,三天功夫聂某搞到了8辆自行车交给蔡某,蔡某又交给聂某由郭某转移过来的5辆自行车销售。几天时间内两个学校被闹得人心惶惶,造成被害同学生活不便,心情极为烦躁。
二、校内盗窃案件的主要特征
一般校内盗窃都有以下共同点:实施盗窃前有预谋准备的窥测过程;盗窃现场通常遗留痕迹、指纹、脚印、物证等;盗窃手段和方法常带有习惯性;有被盗窃的赃款、赃物可查。由于客观场所和作案主体的特殊性,校内盗窃案件还有以下特点:
1、时间上的选择性
作案人为了减少违法犯罪风险,在作案时间上往往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因而其作案时间大多在作案地点无人的空隙实施盗窃。
A、上课时间
同学以学习为主,每天都有紧凑的课程安排,没有上课的同学大部分也上图书馆学习或进行课余活动。因此在上课期间,特别是上午一、二节课,学生宿舍里一般无人,盗窃分子一般都深知此规律,并抓紧这一时间作案,因此这一期间是外盗作案的高峰期。
B、课间时间
课间休息仅10分钟,同学在下课后一般都会走出教室放松放松,很少有同学回宿舍,作案分子特别是内盗作案人员会利用此时机,在盗窃得手后继续回教室上课,给人以没有作案时间的假象。
C、夜间熟睡后
经过一天的学习、活动,大家都比较疲惫,所以上床后很快入睡。盗窃分子趁夜深人静,室内人员熟睡之际行窃,特别是同学睡觉时不关寝室门窗,这更是给小偷创造了有利条件。
D、新生入校时
新生刚入校时,由于彼此之间还不太熟悉,加之防范意识较差,偶尔有陌生人到寝室来也会以为是其同学的老乡或熟人,不加盘问,这给作案分子有可乘之机。
其他还有军训、学校举办大型活动等期间,学生宿舍活动人员少,易被盗;校园发生和处置突然事件时,往往人们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上而无暇顾及其他,盗窃分子往往是趁虚而入,浑水摸鱼。
2、目标上的准确性
校内盗窃案件中,作案人的盗窃目标比较准确。由于大家每天都生活、学习在同一空间,加上同学间虎不存在戒备心理,东西随便放置,贵重物品放在柜子里也不上锁,使得作案分子盗窃时极易得手。
3、技术上的理智性
在校内盗窃案件中,作案主体具有特殊性,高智商的人为多,有的本身就是大学生。在实施盗窃过程中对技术运用的程度较高,自制作案工具效果独特先进,其盗窃技能明显高于一般盗窃作案人员。
4、作案上的连续性
“首战告捷”以后,作案分子往往产生侥幸心理,加之报案的滞后和破案的延迟,作案分子极易屡屡作案而形成一定的连续性。
5、手段上的多样性
盗窃分子往往针对不同环境和地点,选择对自己较为有利的作案手段,以获得更大的利
益。
6、动机上的复杂性 A、追求享乐摆阔气
这类作案在内盗案件中占绝大部分比例。少数同学受“金钱至上”等价值观的影响,以致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虚荣,不择手段。比享受、比吃穿,花钱如流水,久而久之打起了歪主意去行窃,这样钱来得快捷又省时省力,还可以继续摆阔。
B、经济透支无来源
有少数同学本来经济条件不好,加之花销大,债台高筑,又没有新经济来源支持,怎么办呢?个别同学最后就只有实施行窃,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C、寻求报复泄私愤
这类盗窃作案人仅仅是出于对他人或对集体的一种报复。有的是出于变态的不平衡心理,看不惯有钱的同学大大方方地花钱而进行偷窃,有的则是因为与同学有其他矛盾转而去偷他的钱物,并加以损毁,从中获得快意。
案例:蹊跷的失窃案
刚开学不久的一天,空气里还留有夏日潮湿的余热,管理系学生张晶刚上完自习,准备回去舒舒服服洗个澡。远远望见寝室灯还黑着,心想:嘿!真怪,今儿怎么一个个都这么忙,这么晚还不回来。开了门,亮了灯,张晶突然发现自己的抽屉半开着,锁已被撬,存放在抽屉里的银行卡、身份证、金龙卡都不翼而飞,同时失窃的还有收音机、充电器、一副耳机、去某市的汽车票等一些并不值钱的物品。“管那么多,先报案再说。”张晶立即打电话给校保卫处。
学校保卫处接到报案后,立即派人进行现场勘查,发现这起失窃案不同寻常,十分蹊跷。主要疑点有:一是行窃对象可以。该寝室住有8位学生,而偷盗者只撬开了张晶的抽屉,其他学生没有任何损失,说明偷盗者很可能是针对张晶同学而来;二十行窃目的可疑。一般来说,偷盗者是为了占有财物而行窃,而这起失窃案偷盗者不偷其他价值物品,只针对某个人行窃,包括一些不值钱物品,说明行窃者肯定有着其他目的;三是偷盗者身份可疑。据调查,21时左右寝室正是人来人往的时候,行窃者敢在此时作案,说明他熟知内情,是看准时机实施行窃的,所以极有可能是内部人员所为。
鉴于以上分析,与张晶同寝室的谢飞进入了保卫处的视线。谢飞与张晶同班,平时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在同学中相对孤独。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反常举动,不叠被子,很少洗澡,常受同学们的指责。那天傍晚,其他同学均外出,只有谢飞最后离开寝室,他的嫌疑因此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