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地理——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解析版)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11题。 11.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答案】11.D
【解析】11.由(1)题分析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结合材料与题干,公路长500多千米,南端海拔约1 070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北端海拔约750米,说明公路南北两端海拔较低,中间穿越横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沟通了南疆与北疆。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应位于北疆,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位置,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灌丛荒漠带,D正确;针叶林带应位于天山北坡降水丰富的山腰地带,海拔较高,A错误;山地草原带与高寒草甸带分布的位置海拔更高,B、C错误。故选D。 【点睛】新疆独库公路的贯通,使南北疆路程缩短了近一半,沟通了南疆与北疆两地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在促进民族繁荣与稳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3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
第1页(共13页)
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6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
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第2页(共13页)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时气温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气温总体较低,蒸发量小,所以补给大于蒸发量,所以盐度低,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3)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结合补给类型变化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也就是说,里海的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转变为以河流补给为主,而河流为内流河,盐分只进不出,逐渐积累,加之地形隆起,气候更加干旱,蒸发加剧,使得含盐量升高,演变为咸水湖。
(4)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
13.(2019年天津卷·节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
图们江流域的森林曾被大量砍伐。近年来由于保护措施得当,使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
(3)森林植被的恢复,会使图们江在俄、朝两国交界处河段的水文特征发生哪些变化?(6分)
【答案】(3)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解析】(3)本题通过吉林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为背景,分析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变化等知识点。该题属于特征描述类题,关键词“植被的恢复”,解题方向“水文特征”。水文特征
第3页(共13页)
一般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位、水能等进行分析。结合材料有森林植被的恢复,影响到的一般是流量水位和含沙量,从这两个角度组织答案: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
【2019年高考模拟题】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每当雨季,西藏松茸破土而出。波密是西藏松茸的重要产地,县城海拔2700米,1月均温—0.2°C,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波密县松茸产量最多的月份是 A.1—3月 C.7—9月
2.“冰舌前端伸入森林”中的森林最可能是 A.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B.4—6月 D.10—12月
3.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多 C.气温低
【答案】1.C 2.A 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青藏高原西南的气候特点及山地自然带分布的影响因素。 1.西藏每年4—6月属于雨季前夕,降雨量较小,6月底及7月初开始进入雨季高峰,降雨量大,因此7—9月最可能为产量最大的季节;C正确;1—3月为旱季,A错误;4—6月雨季刚开始,松茸发育较小,不适合采摘,B错误,10—12月雨季结束,当年松茸采摘完成,D错误。
2.材料中提到“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因此冰舌深入的森林应该是最靠近冰原带的,针叶林是最可能的,A正确;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植被,其分布的海拔高度低于针叶林,B错误;
第4页(共13页)
B.海拔高 D.光照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