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九下9.谈生命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九下10.谈生命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不久前重新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和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炼老道。全文是一篇“一段文”一气呵成,但是又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思,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和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重难点突破】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出示文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
1.作家作品(出示投影)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诗人。五四运动爆发时,冰心是预科一年级学生,在奔腾澎湃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她看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等,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 2.写作背景
《谈生命》发表于1947年的《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上,《京沪周刊》是份小而冷僻的综合性刊物。其时作者正值中年。发表后便遗落50多年,任何选本都未曾选入,直至1999年才重新被有识者找出来,如同发现了一颗隔世重见天日的瑰丽明珠。 三、积累生字新词 1.生字
挟卷(xi?)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í) 巉岩(chán) 羞怯(qia) 心魂惊骇(hài) 休憩(qì) 骄奢(shē) 枭鸟(xiāo) 荫庇(yìn) 朔风(shu?) 丛莽(mǎng) 2.生词
一泻千里:指江河水势奔流直下;比喻文笔奔放畅达。 枭鸟: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也用来比喻保护、照顾。 芳馨:芳香。 骄奢:骄狂专横;
巉岩: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参差不齐的岩石海岸,尤指给航行造成威胁的。
怡悦:喜悦;高兴。
云翳:中医病名。眼球角膜疾病后所遗留的一层薄若云雾状翳障。本文指阴暗的云。 心平气和: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
休憩:休息。 绯红:深红色。
卑微:指地位低下而渺小出身卑微的人;衰微。 四、初读课文,把握内容大意 1.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提示:这篇文章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篇章结构
2
全文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文章思路的起点,为下面行文展开作一铺垫,它独立于文章各层或各段之外,不好与下文联成一段。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应该独立成段,如果细分,这段的最后一句话还可以独立成段,以示这一句话的重要性。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段落特点和作用与第二段是一致的。
第四层:最后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感受形象,体悟生命
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我们看到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春水和小树它们体现了生命怎样的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思考回答。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明确:
1.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历经春夏秋冬,就如同生命的历程,生命有开始就有终结。
2.生命开始是渺小和微弱的,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 3.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是任何事物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它的。 4.生命历程中,幸福与痛苦顺境和逆境总是相伴相随的。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细读课文,初步分析《孔乙己》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检查作业。
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回顾上节课内容,师生共同回顾文章的结构。 二、精读课文,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3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教师总结: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A.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B.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秒年时微度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凤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A.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B.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