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 驱驰。(《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游记》) (三)动词
可译为“认为”。如:
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
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②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 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 “……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副词 有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