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物解剖学复习
(1)位臵:右季肋区,瓣胃腹侧后方,大部与腹底壁接触,由剑状软骨部沿肋弓向后伸到最后肋间下部。
(2)外部形态:弯曲长囊(前大后小)
(3)粘膜面:光滑,有14-16条螺旋大皱褶,增加总面积。
三个腺区: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 (4)入口:瓣皱口;出口:幽门 二、单室胃 1.马胃
(1)位臵:腹腔前部偏左,前邻接膈、肝,后接肠管。 (2)形态:
A两端:贲门(左)→食管,幽门(右)→十二指肠。左端形成胃盲囊。 B两面:壁面→肝、膈,脏面→肠管。
C两缘:大弯→大网膜(腹侧),小弯→小网膜(背侧)。 (3)黏膜面:无腺部、有腺部(贲门腺区、幽门腺区、胃底腺区)。 2.猪胃
(1)位臵:腹腔前部,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右季肋部。 (2)比马胃相对容积大,胃大弯与腹底壁接触(而马胃腹侧为大结肠)。 (2)左端有胃憩室,比马的胃盲囊小。
(3)有幽门圆枕,位于幽门小弯处的鞍形隆起,司幽门的开闭,防止食物倒流。马(无)。 (4)胃黏膜无腺部很小,仅在贲门口附近。 3.犬胃
(1)容积大,为弯曲的梨形。 (2)胃黏膜全部为有腺部。 (3) 大网膜特别发达。
第五节 肠
肠分大肠和小肠。小肠分十二指肠、空肠(最长)和回肠。大肠分盲肠、结肠和直肠。食草动物肠管较长,食肉动物较短。 一、牛(羊)的肠
1、十二指肠:幽门—乙状弯曲(肝脏的脏面)—髋结节折转—后曲→右肾腹侧—空肠。
- 8 -
2、空肠:腹腔右侧,结肠圆盘周围,左侧为瘤胃,背侧为大肠,前方为瓣胃和皱胃。形成花环状肠圈,最长。 3、回肠:短而直。
4、盲肠:圆筒状,位于右髂部。盲肠尖朝后,前以回盲口为界直接转为结肠。无纵肌带和肠袋。
5、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升结肠右分为初袢、旋袢(向心回2圈、离心回2圈)、终袢,无纵肌带和肠袋。 6.直肠和肛门:无壶腹。 二、马肠
1、十二指肠:右季肋区,肝后方,起于幽门→乙状曲→右肾后方左转向前→空肠。 2、空肠:左髂部,借空肠系膜悬吊于第2-3腰椎腹侧,部分与小结肠混在一起。 3、回肠:左侧(即盲肠的内侧),以回盲韧带与盲肠相连。 4、盲肠:位于右髂部。特点:发达,长约1米,呈逗点状。
盲肠尖:游离、向前,达剑状软骨。 盲肠体:沿右腹壁走行,有纵肌带和肠袋。
盲肠底:腹侧小弯处有回盲口(内侧)和盲结口(外侧)。
5、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升结肠称为大结肠,降结肠称为小结肠。 ⑴大结肠:双层马蹄铁型,占据腹腔下半部,分4段3曲,有纵带和肠袋。
走向:盲结口→右下大结肠→胸骨曲→左下大结肠→骨盆曲→左上大结肠→膈曲→右上大结肠→胃膨大部→小结肠。
⑵小结肠:左髂部,与空肠混在一起,与之区别:有肠袋和纵带。借助发达的小结肠系膜悬吊于腰下部,活动性大。
6、直肠和肛门:前段细,称直肠狭管部,有浆膜覆盖。后段粗,称直肠壶腹,无浆膜。 三、猪肠
1.结肠:分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升结肠形成结肠圆锥,分旋袢(向心回:3圈、离心回:各3.5或4.5圈)和终袢两部分。 四、犬肠
肠管较短,小肠4m,大肠60-75CM.结肠呈U形袢。直肠壶腹宽大,肛管两侧有肛囊,壁内有肛囊腺,其分泌物有难闻的异味。
- 9 -
第六节 肝和胰
一、肝
(一)肝的形态位臵
扁平状,暗褐色,是动物体内的最大腺体。位于腹前部,膈的后方,大部位于右季肋部。
1、牛(羊)肝:略呈长方形,有胆囊,分左、中、右三叶。(牛)肝管与胆囊管汇合成一条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乙状曲”。(羊)胆管与胰管合成一条总管。 2、马肝:分左叶、中叶、右叶。无胆囊,肝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
3、猪肝:分叶明显,分为左外、左内、右外、右内叶和中叶(上方叶、下尾叶), 肝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胰管单独开口。
4、犬肝:分左外叶、左内叶、右外叶、右内叶、方叶和尾叶。有胆囊,胆总管开口于距幽门5-8CM处的十二指肠。 二、胰腺
1.牛(羊):呈不正四边形。分叶不明显,仅有从右叶末端穿出的一条胰管,在胆管开口后30CM处的十二指肠。羊的胰管和胆管合成一条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2.猪:不规则的三角形,分胰头、左叶和右叶。胰管从右叶发出,开口于距幽门10-12cm处的十二指肠。
3.马胰:呈不正的三角形,分胰头(中叶)、胰尾(左叶)和右叶。胰管从胰头穿出与肝管一同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对侧的黏膜上。
4.犬胰:呈V形,胰管和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副胰管开口于胰管后方的3-5cm处。
第八单元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出入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第一节 鼻 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 一鼻腔的结构
(一)鼻前庭:马有鼻盲囊(鼻憩室),位于鼻前庭背侧皮下。
(二)固有鼻腔:骨性鼻腔衬以黏膜构成,有鼻中隔和上下鼻甲(鼻甲骨和黏膜构成)将固有鼻腔分成上、中、下鼻道和总鼻道。
- 10 -
鼻黏膜:分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前者黄色,含有嗅细胞,有嗅觉作用,后者粉红色,富血管和腺体,对空气加温、加湿、除尘、防御的作用。
二、鼻旁窦:又称副鼻窦,为鼻腔周围头骨内的含气腔洞,直接或间接与鼻腔相通,包括上颌窦、额窦、蝶腭窦和筛窦。具有减轻头骨重量、温暖湿润吸入的空气并对发声起共鸣的作用。
第二节 喉
一、喉软骨的组成:喉以软骨为支架,内衬黏膜。软骨有:会厌软骨、甲状软骨、勺状软骨(1对,上有声带突)、环状软骨。
二、声带的位臵:声带由声壁以及外侧的声韧带和声带肌构成。声壁为喉腔中部侧壁的一对黏膜壁。两声壁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声壁和声门裂合成为声门。声壁是发声器官。
第三节 气管和支气管
1.位臵:由喉向后沿颈腹侧正中线入胸腔,在心基背侧(约5、6肋间隙处)分左右支气管经肺门入肺。牛羊猪多一个右尖叶支气管。
2.气管软骨环:“C”型软骨环,缺口朝向背侧,数目不等。
第四节 肺
1、位臵: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肺尖向前(在胸前口处)。 1、构造:浆膜(肺胸膜)、支架(支气管树)、肺泡。
(1)三面: a.肋面(外侧):凸,有肋压迹。b.膈面(后侧):凹,与后面的膈相贴。c.纵隔面(内侧):平,有肺门和肺根。
(2)三缘:背侧缘隆突;腹侧缘较薄,有心切迹;底缘薄,从第6肋骨肋软骨交界处至第11肋骨上端的弧线,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3)分叶:
牛:左2(前叶和后叶),右4(尖叶、心叶、膈叶、副叶),其中左、右肺的前叶均分为前后两部。马:左2,右3(前叶、后叶和副叶)。猪:左2,右4,其中左肺的前叶又分为前、后两部。犬:同猪。 注:相关概念
1.肺门:肺的动脉、静脉、神经、淋巴管、支气管进出肺的地方。 2.肺根;进出肺的诸器官在肺门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为肺根。
- 11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