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学常识主观题文科班知识整理
《经济生活》主观题重点知识整理 常见主体是:国家/政府 生产者 经营者 消费者 劳动者 企业/公司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1、关于价格的问题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 ①价值决定价格。(稳定价格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供求影响价格。(稳定价格应保障供给)
③其他因素:纸币发行量、市场缺陷、国家调控政策、汇率、企业价格战、质量……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有哪些?(是什么)
①调节产量。价格下降,压缩生产规模;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2、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意义(为什么)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唯一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关于消费的问题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
客观因素:①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②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物价水平。 【重要原理】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也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C、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主观因素: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2)、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怎么办)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和经营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关系是什么?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环节。其中,直接生产时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时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1
3、为什么要改革?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4、企业怎样才能经营成功?
(1)面向市场,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和形象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
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4)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特别是文化企业,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6)坚持兼并、联合之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力。
(7)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利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5、为什么要重视劳动和就业问题?
①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②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第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合理配置下的劳动就业,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第四: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怎样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第一: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统筹城乡发展)
第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保障劳动者权益。
第二: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通过自主创业,树立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1、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怎么办)
第一:生产决定分配。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拓展)
第二: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三: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四: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具体做法: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拓展)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财政的作用(是什么)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是什么)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②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①由税收的性质决定: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由税收的作用决定: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每个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6、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意义
①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
②增值税: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 ③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7、怎样做到依法纳税?①公民必须自觉诚信纳税;②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监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为什么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价格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怎样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国家:第一:建立健全市场规则。主要有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规则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第二: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
3
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第三: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企业: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遵守市场规则,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 个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的不足。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单一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4、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5、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①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③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④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6、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7、经济全球化表现是什么?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8、经济全球化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我国应如何对待?
利: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①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9、怎样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