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堂“预设”与“生成”之我见
课堂“预设”与“生成”之我见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堂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文本之间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交互过程。因而,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堂上随时生成的种种问题和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形成为课堂中出其不意的“插曲”,正确把握和处理、应对这些“插曲”,你会发现课堂也会随之而精彩起来。
[关键词]预设 生成 动态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预先的设计与课堂实际情况出现偏差的现象,这些“小插曲”常常令我们茫然而无措。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辨证统一的关系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是我们上好每一堂课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预设”是必然的,它能使我们的课堂周密而严谨;“生成”也是不可避免的,往往课堂会因它而充满活力。教师的预设不可能完全估量到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一切,那么,针对生成,驾驭课堂的教师们又该做怎样的处理呢?《语文课程课标》提倡: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发现与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并借此来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偏离预设 巧妙应对
在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进行教学之前,总要千方百计地备课、写教案,设计好授课的每一个环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预设。这种预设对于教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不可忽略的,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内容,学习目标,乃至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然而,我们面对的是课堂中的“学生”这个人的因素,还是存有不可预设的方面的。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的同时,就应当预设一些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否则,面对讲台下那些活跃的孩子们——他们的小脑袋里总是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偏离了预设,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防不胜防的“小插曲”呢。
作为教师,有时为了预防种种上课时的“不测”,我们总是在事先备课写教案时,将自己的预设过程一环一环铺垫的很巧妙,以便自己的授课能如“行云流水”般的畅通无阻。然而,课堂上的“小插曲”,虽然它让我们跳出了备课的设定思路,但是只要我们准确地把握,灵活地应变,巧妙地应对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将这样的看似不合谐的意外之音,当作思维火花的升华,你会收到意外的那分惊喜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