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积累运用与课文理解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积累运用与课文理解专项测试卷
一、积累背诵。(23分) [背诵] 1.13岁称为豆蔻年华,30岁称为________________,40岁又称之为___________ ______,“古稀之年”指的是人________岁。
2.苟利于民,不必法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淮南子》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欲养而亲不待。
4.苟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 5.青青园中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物生光辉。 6.春无踪迹谁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啭无人能解,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曰:___ _________。
8.朱自清先生说:“在________________的日子里,在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________罢了,只有________罢了。”时光如此匆匆,我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来警示自己珍惜时间。 9.要奋斗就会有________,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___________ _________,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35分) [理解] 1.《北京的春节》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先生,他用充满____________的朴实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________和________。
2.《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这两件事情,________这一部分写得详细,____这一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部分介绍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鲁滨逊航海途中遭遇大风而________________,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岛生活了_____年后,最终获救回到________。从中我们体会到了鲁滨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4.《那个星期天》一文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变化过程。 5.《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写父亲____________先生离开作者(女儿)已经16年了,但女儿对父亲牺牲前后的事情仍记忆犹新,于是就按照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下了这篇回忆录,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父亲在孩子面前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父亲,在敌人面前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共产主义战士。
6.《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引用____________的名言“人固有一死,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证明人死的意义不同,号召全党全军发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7.回忆课文《学弈》,看图完成练习。
(1)根据图中人物的表现,在方框内各写一个形容两人注意力的四字词语。 (2)同一个老师,两个学生的智力也差不多,但学习效果却大不相同。你想对学习不专心的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进行争辩,第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填课文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小孩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是(填课文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不能决也”说明孔子对待知识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能从中悟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 7
三、把古诗补充完整。(4分) [背诵]
泊船瓜洲 游园不值
京口瓜洲一水间, 应怜屐齿印苍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扣柴扉久不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语境填写恰当的古诗词。(10分) [背诵、理解] 1.《十五夜望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借用典型景物渲染出了中秋月夜的澄澈、凄冷。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是诗人对政治腐败现象的讽刺。
3.《石灰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两句表现了诗人勇于自我牺牲,保持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问行人去那边?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一往情深。
5.同样写春雨,韩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春雨的细滑,杜甫的《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春雨的轻盈。 五、选择题。(18分)
1.下列对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朗读] A.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2.(名校期末真题)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文学常识积累] A.《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根据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张思德所作的演讲整理而成的。 B.《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C.《腊八粥》的作者是中国近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
3 / 7
D.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之涣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3.下列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理解]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了一个“喜”字。 B.“满”字,描摹诗人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诗人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诗句写出了诗人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白日放歌须纵酒”写出了诗人听到好消息后的“狂”态,体现了诗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4.(名校期末真题)我们赞美老师一生无私奉献,培育学生成才时,可以吟诵( ) [积累]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包含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诗句是( ) [积累]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6.(名校期末真题)联系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理解] A.《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笛福。
B.《两小儿辩日》一文告诉我们,对于知识的探求,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C.《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用倒叙的方法开头,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 D.《春夜喜雨》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但抒发情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7.下列组合错误的一项是( ) [积累] A.《春夜喜雨》——唐——杜甫
B.《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清——韩愈 C.《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D.《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8.下列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理解]
4 /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