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前教育学
弥补。
18.幼儿园管理条例的宗旨: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19.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举办幼儿园必须在安全区域内设置,严禁在污染区和危险区内设置幼儿园。必须具有与保育、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的园舍、设施。
(二)必须具有符合条件的保育、幼儿教育、医务和其他工作人员
(三)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工作:必须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创设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相适应的和谐环境、引导幼儿的健康发展。
(四)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
(五)幼儿园的行政事务: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评估和指导。
20.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幼儿正确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
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21.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内容
(一)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为儿童提供合理营养。
(三)建立定期健康检查制度,3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并做好常见病的预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报告。 (四)完成计划免疫工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做好传染病的管理。
(五)根据不同年龄开展与其相适应的体格锻炼,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及抗病能力。
(六)制定各种安全措施,保障儿童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七)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和健康的儿童玩具、教具以及制作材料。
(八)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及美化、绿化工作,为儿童创造安全、整洁、优美的环境。
(九)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学习自我保健的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2.有效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科学的教育管理
23.课程(语义):指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课程(定义):1计划类:课程即教学计划
2 经验类: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经验 3 结果类: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 知识类:课程即学习的学科知识 5 活动类: 课程即学校组织的活动 24.学前教育课程的界定:是在学前教育机构安排下所进行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的儿童在教育机构内外的学习经验或活动。
25.学前教育课程概念界定的三种类型:1 是学科倾向的界定 2 是活动倾向的界定
3 是经验倾向的界定
26.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依据:
(一)教育哲学: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经验论教育哲学、唯理论教育哲学
(二)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社会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技术变革 27.课程编制的基本过程: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
(四)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28.“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启示:
暗示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在最近发展区之内,使儿童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心理发展;它也暗示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不应该只是限于评价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能够发现儿童在未来发展水平下的能力;它暗示在学前教育课程实施中,要强调教师的作用,尤其是在提供适宜的“脚手架”方面;还有,它暗示学前教育课程要能正确组织情景,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课程要有弹性,
能根据儿童实际情况,及时变化课程内容和方法。 29.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在一定学习期限内获得发展的预期。 30.幼儿园课程目标划分为五个层次:
幼儿园课程总目标,即幼儿园教育目标(长远目标) ↓
年龄阶段目标(中长期目标)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