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元代文学资料
第六编 元代文学
概述
从蒙古王朝灭金(1234年)——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年) 元代文学辉煌了134年
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
征服与同化 ↓ 汉法与国俗 ↓
政治体制 农业、手工业、牧业、货币、运河、海外贸易
↓ 城市商业繁荣 ↓ 市民群体
(元曲的广大受众和社会土壤) 元代文化格局: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构成的二元性基本格局 理学为统治思想 海涵众多文化的独特景观 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严酷的民族压迫: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触目惊心的黑暗:
统治者 吏治 强梁 冤狱 苛税 高利贷 人口买卖 元代知识分子:
社会地位低下 “九儒十丐”之说
停开科考78年,绝了仕途的知识分子“寒饿狼狈,冠衣褴褛”
或隐遁山林,自寻解脱,
或沉入社会底层,沦落于瓦舍勾栏,填词制曲,成为“书会才人”玉成了元代文学的辉煌。
元代文学以曲的成就为最高。作为植根于元代特定社会土壤的艺术之花,其文化意义在于:
第一,作为元曲主体的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主流由雅趋俗的大转折。元杂剧及话本的辉煌标志着俗文学开始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胡适说:“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
第二,元曲的通俗表现为浓郁的民族民间色彩。 作者和受众
崇尚自然,风格质朴刚健,
前期杂剧:宋金时代民间流行的杂剧、院本、诸宫调、说话、货郎儿和俗曲民谚等,
语言:方言、口语、俗谚和具有地域、民族色彩的特殊语汇,使其语言风貌前与唐宋、后与明清迥异其趣,表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韵味。
第三,元曲中的艺术形象,生动体现了进步的传统价值判断。
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
“大团圆”的结局,表现了苦难中的人民希望驱除黑暗、迎来光明的美好愿望。“大团圆”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因为符合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因而得以反复不断地运用,终于形成一种俗套。
第四,元代文学开始显露出某些悖逆传统的新的思想因素。
那些着重“自娱”的散曲,或以玩世不恭的戏谑舒其怫郁或以倔强自傲的姿态张扬自我的个性与情感,它们都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载道”文学观。
那以《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为代表的爱情戏,大胆肯定情欲,颂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这实际上也是对人性、人情和人的自由意志的肯定。
总之,元代文学、尤其是元曲中所蕴含的新的思想因素和艺术追求,对明清文学的发展乃至对中国文学向近现代演进,都有直接的联系和深刻的影响。
元代南戏:
元明之际南戏更加成熟,出现了《荆钗记》、《刘志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与《琵琶记》等在戏曲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南戏是今天中国戏曲的直接源头。
元代小说:
的基本形式是话本和平话,但今存作品与宋人作品难以区分,故统称为“宋元话本”。 元代诗歌:
文化呈现出雄浑勃郁的多元化状貌
除汉族诗人外,少数民族诗人有作品传下者达二百多人,存诗四千余首,其中契丹族的耶律楚材、维吾尔族的贯云石等。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第一章 元代散曲
一、“曲”的概念
元代文学取得最高成就的文学体裁是曲。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乐曲;就文学体裁而言,一般认为词源于诗而流于曲,所谓“诗余”为词,“词余”为曲。曲,是继词之后产生的一种新诗体,与词一样是可以按一定乐谱而唱的歌词。
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
——吴梅
秦汉以前——雅乐 魏以后——清商乐 唐宋——燕乐
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进入中原,他们带来的由胡曲番乐与北方民间曲调相融而成的新乐与汉人的
词已难相配。
“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徐渭《南词叙录》),于是“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曲者,以歌舞而演故事是也。
——王国维 这里的“曲”实际是剧曲,即杂剧。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散曲与词的相同之处:
一、都要遵循一定的声韵格律,句型都是长短句,甚至有的曲牌就袭用词牌。
二、称呼也常常相混,唐宋之际,词常被叫做曲、曲子、曲子词,金元时又有人将曲叫做词,而且散曲与词都可同时称为“乐府”,几乎同时流行的《东坡乐府》与《小山乐府》,前者是词,后者则是散曲。
二、散曲的美学特质: 第一,浓重的市民情调。
散曲的内容驳杂而广涉市民生活,它不仅写琴棋书画诗酒花,也写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仅写俊女才子、隐士渔翁,也写娼妓弄人、贩夫走卒;不仅写春花秋月、燕雀鸣蝉,也写粗牛笨马、畸颜恶疾。任讷说:“我国一切韵文之内容,其驳杂广大,殆无逾于曲者” (《散曲概论》)。
从写景抒情,到怀古寄寓,从军国大业,到市井琐事,只要目之所见,兴之所至,就可写来。与内容相应,散曲多采市民口语、方言、俚谚。
第二,淋漓尽致、显豁直露。
诗词因讲究含蓄而偏重比兴手法,那么散曲则偏重赋的手法,即常用铺陈尽述的表现,写得淋漓尽致,显豁直露,不留余蕴,不事隐藏。
诗词曲:从语言看,诗雅,词婉,曲俗;
从风格看,诗庄,词媚,曲俏露。
比较起来,在韵文中,散曲是最自由、也最自然的文学,这除作家具有较超然的心态外,跟曲体在文字、音乐上的灵活有关。散曲不仅“句字不拘,可以增损” ,而且大量使用衬字,这使得散曲更加自由活泼,更加便于曲作者尽情倾吐。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的[尾]: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第三,体式奇、表现巧。
散曲追求“尖新倩意”,于是有了许多诗词所不曾有的奇特体式,例如乔吉的[水仙子·重观瀑布]: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第四,潦例文人的特殊格调。
元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既怀才不遇,又洒脱不拘;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悲观厌世,又故作旷达。于是,在他们的散曲中,形成了一种寓庄于谐,于俏皮中带几分凄苦,或悲愤中含几分自嘲的特殊格调。
咏史叹世 故作旷达
总之,浪子风流、咏史叹世、隐逸放浪,都是潦倒文人情调在元散曲中的复奏和变奏。 三、元代散曲发展概况: 散曲作家 令 朱权 《太和正音谱》 任讷 《散曲概227人 论》 隋树森 《全元散212人 曲》 徐征 《全元曲》 4075支 489套 45(套)
元散曲的发展大体上以成宗大德(1297—1307)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散曲作者: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卢挚、姚燧等 ◇马致远为 “曲状元”
后期散曲作者代表:张可久、乔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贯云石、徐再思等 发展趋向:豪放→婉约
第二章 关汉卿
关汉卿(1225—1300),名不详,号已斋(一作一斋)。他是元代前期剧坛领袖,是元杂剧的主要奠基人。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 《析津志》
支3853支 457套 187人 小数 套 残曲 贾仲明称他“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
——《录鬼簿续编》
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关汉卿现存的杂剧,从思想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作品。如著名的《窦娥冤》,还有《蝴蝶梦》,《鲁斋郎》等。
第二类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的。如:《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诈妮子》等。
第三类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以《单刀会》的成就为最突出。
从上面三类作品看,关汉卿杂剧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特点是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和对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并通过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了人物的坚强性格和战斗精神。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