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六章与存在不同教养误区的家长沟通
1.鼓励孩子动手做,宽容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孩子通常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持续的锻炼会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实际上,孩子天生就喜欢自己动手做事,但是因为通常在他们动手之前家长就已经为他们完全准备到位,甚至当他们坚持自己尝试时,有的家长还会阻止甚至批评他们,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打击,渐渐地他们就 变得只被动地等待家长的包办代替了。因此,教师要提醒家长不要怕麻烦,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不熟练、帮倒忙,要充满热情地鼓励孩子动手操作,并宽容孩子在操作中出现的失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蕴积出强大的、自主成长的内在力量。
2.经常启发孩子“试一试”、“想一想\
孩子经常会求助于家长,家长不要拒绝孩子的求助,也不要代替孩子动手动脑,要经常启发孩子:“动手试一试吧,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或者“动脑想一想吧,你一直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家长要始终视孩子为成长的主人,视自己为孩子成长的有益助手,这样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自信心 和独立性的形成。
3.家长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
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需要家长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代替孩子。在教授某种技能时,家长可以先做一遍,然后让孩子模仿着做一遍;如果孩子不能完全
独立地模仿,家长可以先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使孩子处于半独立模仿的状态。比如:在帮助孩子穿衣服、系扣子、 系鞋带时,家长可以只做一部分,剩下一部分留给孩子做。总之,我们成人要积极地为孩子营造一个从依赖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渡空间,以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 二、与崇尚孩子自由的家长沟通
约翰跟着爸爸妈妈回国定居不久。在幼儿园里,他总是用玩具砸别人或地面。有的孩子被砸到了,就愤怒地用手去抓约翰,在约翰的脸上留下了几道红印。约翰的妈妈看到了并没有护短,她认为,约翰砸了别人、别人打还过来是应该的,这样约翰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此外,约翰在班里从来不坐凳子,而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坐在桌子上。教师告诉约翰的妈妈后,他妈妈说没有关系,孩子在家里还爬电视机呢,所以专门买了没有辐射的电视机。约翰妈妈说,让孩子自由发展有利于培养他的个性和创造性。约翰父母的观念给孩子的入园适应带来了很大障碍,也给教师出了难题。 (一)了解家长的认识误区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自由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成人因为担心孩子出危险而限制孩子的活动,或者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而限制孩子的想法,都容易导致孩子将来形成缺乏主见、唯命是从的性格,这是一种在未来社会没有竞争力的性格。所以,过度限制孩子是错误的,但是让孩子过
度自由也是不行的。
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如果一切都顺应孩子的本性,他们就学不会与他人打交道的礼仪常识和规则,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形成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等都与成人过度满足孩 子的自由需要有关。从另一角度来说,人人都有自由的权利,但一个人的自由不能以侵犯他人的自由为代价,为了自己的自由而影响和干扰到别人的自由,是自私的、不文明的行为。因此,自由过度的教养态度培养出来的是孩子的任性而不是良好的个性。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
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重点是帮助他们辩证地把握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把培养孩子的个性与社会性有机结合起来。
1.引导家长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约翰的妈妈之前一直带着约翰在国外生活,秉持着西方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所以教师在与其沟通中产生的困惑主要源于国内外教育文化和教育观念的不同。国外幼儿园的师生比大于国内幼儿园,所以孩子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大;国外的家长也更加尊重儿童的自由权利,他们不但尊重自己孩子的自由,也尊重其他孩子的自由,所以能以淡定、宽容的态
度看待孩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我国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把孩子地位特殊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很重视也容易紧张。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孰是孰非。因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需要引导家长相互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渐内化家长有益的教导,让孩子遇到困难、犯了错误不害怕、不逃避、不撒谎,而是坦然接纳现实、积极接受帮助、主动调节自我,因此,使孩子真正成为自我控制的主人。 4.与家长通读一本书,放松地讨论读书心得
自由主义倾向的教育观念很受年轻家长的认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年轻的家长喜欢阅读亲子教育类书籍,而许多书籍又充斥着批判现代教育的内容和观念,有的观念还比较偏激,导致辨别是非能力差的家长对书中的观念和内容断章取义。似乎一谈到“坏教育\就是限制孩子发展的种种规则与制度,一谈到“好教育\就是倡导个性飞扬的自由生活与环境。实际上,书中的许多说法是具有一定的国情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体差异的,在某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观念,换一种情况就不是绝对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与家长深入沟通教育观念,教师可以询问家长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最欣赏书中的哪一段话以及对这一段话是怎么理解的,然后有针对性地翻阅书中的相关内容并冷静思考,再找个合适的时间与家长交流自己的看法。因为双方谈论的内容是针对书籍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