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点1 中国古代的农业普文
考点1 中国古代的农业
? 复习目标:
考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 自主梳理:
1.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 经济发展而来。 (3)产业结构:以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生产工具的革新 用途 耕作 最初 春秋战国 唐 灌溉 工具 3.中国古代耕作方式是如何改进的?
4.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条件、主要特点,评价?
5.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7.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如何确立的
1
? 要点突破:
一、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发展的主要体现
①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时期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青铜(商周时期) →铁(春秋战国冶铁技术进步)。
②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春秋后期出现,西汉广泛推广)→自然力(唐朝筒车的发明)。 ③制造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④耕作工具的进步:战国时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犁壁,促使牛耕得
到广泛推广;唐代时期:曲辕犁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⑤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代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发明曲辕犁之后,中国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2.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3.土地制度
战国时期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中,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比例日益减少,私有土地比例日益增长。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4.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5.历史地位
封建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6.农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合作探究
1.(2011山东文综) 图四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2.(2012年山东文综)《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
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业。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绌,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藮,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辛苦如此,尚复被水寒之灾,急征暴敛,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又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论贵粟疏》
材料三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
因。
(4) 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
3
? 随堂检测
1. (2012·泉州模拟)《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除井田,民得卖买”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
A.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3.(2012·常德模拟)常德澧县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这一考古发现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 ( )
A.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B.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性 C.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结构
4.(2012·南昌模拟)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初会痼疾。其原因是 (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5.(2012·潍坊模拟)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借贷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 )
A.官府减轻农民负担 B.地主致力于民间赈济 C.产生了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
4
6.生产工具和土地制度的变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发生影响的方式是大家所熟悉的。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里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实运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而。
——《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唯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富绅,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白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租核.推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铁器的应用对当时农业生产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针对此问题,中国古代历代的统治者都曾试图解决该问题而未果,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期呈现出什么特点?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