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完整word版)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背诵版
3分组教学实施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制定个体教学计划 3.保证教学井然有序 4.深入钻研教材教法
(七)当前教学改革
1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a. 实施素质教育——主题
(1)面向结果和面向对象并重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3)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
(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
b.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
(1)对教材、教法、学法、考试、教学环境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改革 (2)提高整体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
c.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
(1)必修、选修、课外活动相结合;
(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的地位; (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主体教育的教学思想;进一步优化教学机构;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人本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终生发展的教学思想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关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关注教学的组织:统整与衔接;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关注教师的发展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感觉 ? 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由亮至暗,感受性提高 明适应:由暗至亮,感受性下降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器官所产生的对比 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器官所形成的对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技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 (5)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17
(二)知觉 ? 知觉的特性
(1)理解性:指人以直接为经验的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
(2)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的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正好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恒常性:指人的直觉印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 注意的分类
注意分为三类: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包括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广度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影响广度的因素有: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③个体的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活动效率。
影响因素:①对象的特点②精神状态③意志力水平 (3)注意的分配
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志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事实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分配的条件: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 注意的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 个体因素(需要、兴趣、过去经验、人格特征); 组织目的与活动。
(四)记忆 ? 记忆的分类:
(1)按照内容分类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语义记忆 E、动作记忆 (2)按记忆保持时间分类:
18
A、瞬时记忆(一般0.25~1秒,不超过4~5秒)
B、短时记忆(不超过一分钟,一般30秒;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 C、长时记忆
(3)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分类: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 遗忘的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发生的很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会逐渐下降,即“先快后慢”。 ? 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遗忘原因的消退理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遗忘原因的干扰理论:信息的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收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詹金斯,达伦巴希)
遗忘原因的动机理论:遗忘因动机压抑作用所引起。(弗洛伊德)
遗忘原因的提取失败理论:遗忘是因为一时难以提取所需信息。(图尔文) ?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2.理解诶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冲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 五)思维
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来分:
A、直观动作思维(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
B、具体形象思维(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C、抽象逻辑思维(语言符号) (2)按照思维的逻辑性来分:
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
(3)按照思维的指向性来分: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来分:
A、再造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5)按照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分
A、经验思维
19
B、理论思维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是感觉的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主要特征:守恒概念的出现。 另一特征:去自我为中心主义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积极、消极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 (六)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因素。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诱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和维持功能。 2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俄国心理学家: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理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
有效的激励是很好的学习诱导;
评价:利:重视外部诱导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作用;
弊:忽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需要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
2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