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学指导防控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四是着力抓好实用科技推广。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转化能力。针对新任的村级防疫员和规模养殖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技术硬、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管理水平,乡、村两级畜牧科技人员都要入户入场,对养殖户进行科技示范指导。五是着力强化动物及其产品安全监管。加强饲料、兽药行业监管,依法查处“三无”饲料和在养殖环节添加违禁物品的非法行为。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整顿和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市场,严格清查过期、假劣、违禁添加和兽药标签不规范产品。加强畜产品的监测,严查“瘦肉精”和“注水肉”等违法行为,防止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开展养殖场建档备案工作,大力倡导畜产品经营台帐制度,并以此为契机,以落实养殖档案、防疫档案为重点,通过标识佩戴、生产和防疫信息录入、全力推进标识、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实现畜禽从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苦荞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我乡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乡农业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但
— 9 —
是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产业链条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仍处于爬坡上坎阶段。因此,着力优先发展苦荞产业,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到2010年,全乡每年种植苦荞7000亩左右,产量500吨。目前,我乡已成立了1家小型苦荞加工厂,对荞籽、荞壳进行了初加工。但由于乡内缺乏苦荞加工企业支撑消化,大部分苦荞主要用于兑换大米、饲喂畜禽等,苦荞的食用意义和经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2、发展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使桂花苦荞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综合实力迈入全县之首。到2015年,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2000亩,产量达1200吨以上,实现1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苦荞收入达500元以上。
3、优势区域:以立新、马茨、桂花、大河等高海拔区域为重点,向大村、乌龙口等其它5个村委会推广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苦荞基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定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坡耕地、轮作地、退耕还林地,建立规模化苦荞种植基地,以立新、马茨、桂花等区域为重点,从2011年起每年发展苦荞8000亩以上,至2015年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2000亩以上。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乡招商分团为主,适时借助县招商团的力量,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力争在2015年前引进1家苦荞精深加工企业在乡内或县城安家落户,并在土地、用工、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全力做好
— 10 —
开工建设前的协调服务工作,使新建企业年加工苦荞能力达1000吨以上,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三是努力提高亩均产量。以优质特色品种为核心,以高产高效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行良种统供、技术统训、肥料统配,开展苦荞高产创建活动。同时,要加大与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的年间轮作力度,加强病虫害防治。通过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有效推进苦荞种植和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升我乡苦荞麦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乡苦荞亩产达100公斤以上。四是加快专合组织建设。由政府组织倡导,党员、干部领办创办,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诚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把具有苦荞生产、加工、销售能力的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形成统一领导、互相扶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格局。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乡内组建1个以上苦荞专业生产销售加工协会,成立9个苦荞专业合作社,发挥专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五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乡村市场工程建设,确保以苦荞为主的农产品正常流通、交易。同时,要加强对流通过程的全程监督,确保总体价格基本保持稳定,防止价格差异大而影响农民种植苦荞的积极性。
(四)中药材产业
1、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全乡共推广种植中药材200亩,目前所种药材长势良好,待采收后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 11 —
充分利用林地、耕地套种中药材,进行林地、土地集约节约化开发,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林地、土地增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快彝药之乡建设对推动我乡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围绕“彝族药业之乡”建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基地建设。建设300亩以上标准化试验基地1个,建设30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重点培植中药材种植专业户20户,发展专业村3个。到“十二五”末,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产值2000万以上。
3、优势区域:以大村、桂花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吸引规模企业试种示范,发挥基地规模效应,带动农户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我乡山区面积大、适宜种植面积广的优势,按照海拔地区不同进行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土地林地增值,在适宜地区开展林下间作种植中药材,形成核桃产业与中药材产业共同发展、以短养长的双赢格局。以重点发展我乡地道药材为中心,重点种植喜荫凉、湿润、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高的中药材,初步确定发展种植的药材有:黄芩、桔梗、重篓、当归、茯苓、红花、牛蒡子等品种。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按照GAP的要求,健全完善种苗繁育基地(含菌种的培育),实施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中药
— 12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