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教学,即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和要求。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笔者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薄看法。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大量实践证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与“学”当作师生之间“理解”与“交往”的过程,应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尊,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或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当学生回答错时,应该鼓励学生说:“你再仔细想一想,老师信任你,仔细想之后肯定能答出来”。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亲切交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自觉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老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事物,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七年级数学第一章“几何体”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拿到课堂上,在寻找或制作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这样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现成的教具好得多。又如:教“正方体的展开图”时,由于结果多样,我们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正方体沿棱剪开,展成平面,让学生探索更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