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伊市带岭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年级月考试题(历史卷)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 )
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3.宋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4.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
A.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D.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5.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6.右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7.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开展公私合营。这两个阶段( )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8.罗马法体现了程序法优先于实体法的特点,在程序法方面作了很多规定。如: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托辞不去或企图逃避,原告有权拘捕之;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
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防止司法部门以权谋私 D.使原告的利益不受侵犯
9.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
阶段 1500—1549 1650—1699 1750—1799 1800—1820 上表主要表明( ) 英格兰 7.4 9.3 10.1 11.1 法国 6.7 6.2 7.0 6.2 德国 4.0 4.1 5.1 5.4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10.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割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11.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 )
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关系 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
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
12.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 )
A.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分两部分,必考部分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选考部分从第15~1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5分。共52分)
[必考部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流颁布,李流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
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学者型官员。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
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改革的原因。(7分)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10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