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航天报相关文章 - 图文

航天报相关文章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19:35:03

编者按: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和中国航天事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多年来自身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实践,在充分论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日前向社会正式发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军民融合战略报告》。 近年来,航天科工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创新驱动、人才强企、质量制胜”四大战略,突出发展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主业板块,着力统筹军民两用产业发展,加速推进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今年以来,航天科工已陆续发布了质量制胜战略报告、创新驱动战略报告、人才强企战略报告。此次军民融合战略报告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航天科工实施四大战略的理论体系更加成熟、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行动纲领更具有实践特色和指导意义。

发展实践的简要回顾

在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航天科工始终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全面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航天科工围绕以航天防务为核心的军用产业发展,建立了完整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体系,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技术成果,出色地完成了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的各项任务。与此同时,航天科工充分发挥军用产业的资源优势,积极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部分军品任务不足的单位更是依靠军民结合技术,大力发展民用产业,拓展了业务领域,保持了队伍的稳定。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理念是航天科工履行企业使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推动军民协调发展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航天科工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市场牵引,技术推动,不断完善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了军民结合、资源共享的产品研发格局。通过不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投入,大力推进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产学研联合,促使企业产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显著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十多年来,航天科工科技创新工作硕果累累,先后荣获包括特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科技创新特别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充分展示了航天科工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 适应军民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随着国家和企业自身投入的不断加大,航天科工科研生产基础条件跃上了新的台阶,建立了多个以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为背景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化发展基地,一大批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化前景的军用技术成果已经成功转化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急需的产品。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航天科工的军用、民用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武器装备研制捷报频传,民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业务板块逐渐壮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从2007年起,民用产业的营业收入超过了军用产业,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军民两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支撑军民协调发展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

航天科工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注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统筹协调发展,在稳步推进军用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开发满足民用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外部高层次人才等方式,民用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批复合型人才已经担负起了推动航天科工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历史重任。

保障军民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健全

“十五”以来,航天科工在全面完成改革脱困任务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促进军民结合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经营管理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科学的集约型转变,在建立健全制度、推动能力共享、加快成果转化、加速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软实力”。遵循“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原则,航天科工积极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管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 军民融合战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武器装备跨越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以建立健全军民兼容的体制机制、构建军民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适应军民协调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完善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平台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增强军用、民用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航天科工的国内、国际影响力,走出一条具有航天科工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将航天科工初步建设成为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内部运转规范高效、核心能力优势突出、主业资源优化集中、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经济效益稳步提升、风险防范基础稳

固、战略地位不断加强、适应军民融合式发展需要、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航天防务公司。 到2020年,全面建成军民一体、互动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体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国际化经营管理体系,实现军民资源融合共享,军民两业协调发展,实现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战略目标。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航天科工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初步成效,后金融危机时代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是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任务。航天科工根据党中央作出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战略部署,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谋划未来发展蓝图,大力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同时也是航天科工从自身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变化要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提升航天科工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武器装备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提高武器装备建设质量和采购效益、进一步增强国防实力,成为国防建设的迫切要求。

航天科工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就是要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企业使命,积极适应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要求,适应军品市场不断开放、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在满足用户多种使命任务需求的同时,通过推进自主创新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质量,通过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和加强成本控制,促进装备性价比的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航天科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树立“大防务、大安全、大融合、大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大力服务国防建设的同时,积极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发展服务是航天科工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航天防务、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三大业务板块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挥航天科工整体优势,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加速推进航天科工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进自主创新,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服务。

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是增强航天科工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重要方略

十年磨一剑,航天科工在过去的征程中,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航天科工正在朝着崭新的发展目标迈进,要求我们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清醒认识和不断缩短与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差距,努力解决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充分发挥航天高科技优势,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步伐。

搜索更多关于: 航天报相关文章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编者按: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和中国航天事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多年来自身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实践,在充分论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日前向社会正式发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军民融合战略报告》。 近年来,航天科工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创新驱动、人才强企、质量制胜”四大战略,突出发展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主业板块,着力统筹军民两用产业发展,加速推进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今年以来,航天科工已陆续发布了质量制胜战略报告、创新驱动战略报告、人才强企战略报告。此次军民融合战略报告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航天科工实施四大战略的理论体系更加成熟、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行动纲领更具有实践特色和指导意义。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