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鞍山绿地系统规划 - 说明书 - 图文
鞍山市城市绿地面积量算结果(现状)
项 目 面积(公顷) 市区主城区现状面积 10929 市区主城区绿化覆盖总面积 3584.71 市区主城区绿地总面积 3090.86 其 中 (1)公园绿地 774.5 (2)附属绿地 1863.4 (3)防护绿地 160.50 (4)生产绿地 168.60 (5)风景林地 743.00
现状人口以132.05万人计
3090.86 3584.17
绿地率= =28.28% 绿化覆盖率= = 32.80 %
10929 10929 774.5
人均公共绿地= =5.87㎡/人 132.05
鞍山市区园林绿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主城区周围及矿山四周山林资源未能延续利用。
(2)就整个市区而言,尚未形成较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公共绿地分布不够均匀。
(3)绿地人均指标和绿地率水平均低全国平均水平。
(4)在老城区中,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街道绿地的数量都相对较少。
5
(5)在市区现有的公共绿地中“精品少”,标准低,园林艺术水平有待提高。
(6)除千山路、园林路外,大部分道路两侧的绿地宽度都不足7米,规模也较小。
(7)主城区的防护绿地严重不足,尤其是主城区外围缺乏较大面积专门保护绿地。
(8)园林绿地专用苗围面积严重不足,(尤其大规模苗木供应不足)远远低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该指标为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3%) (9)最能反映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玉佛山风景区,与主城区内节点绿地的衔接欠佳。
(10)虽然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鞍钢的污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降尘和其它污染仍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市区的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11)房地产开发与工业企业搬迁不同步,规划预留的绿地,真正实施起来,难度非常大。
第三章 市域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沈大发展轴是东北地区城镇发展主轴,是东北地区经济最活跃的经
济带。鞍山位于沈大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处,是沈大经济带中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辽宁中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第一节 市域城镇布局
鞍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按中心城市、副中心城镇、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四级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布置。以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为城市主要发展轴带,沿海岫铁路、大盘公路及沿鞍羊公路为两条次发展轴的空间布局。中心城市为鞍山市,副中心城市为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重点镇为西柳、腾鳌、牛庄、南台、感王、析木、牌楼、西佛、黄沙坨、高力房、偏岭、黄花甸、新甸、宁远镇14个镇。
海城市是以商贸和民营企业在东北地区发展快而著称,是海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区域交通枢纽。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矿产资源加工业、食品与纺织工业、商贸等为主的现代化城市。台安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台安镇是台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岫岩县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农业县,岫岩镇是岫岩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产品的集散地。
第二节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加大矿山复垦力度,到2005年全市复垦面积7.94平方公里,其中鞍山市区2.54平方公里,海城市3.4平方公里,岫岩县2.0平方公里。加强对矿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噪音、粉尘、废水的治理。西部地区发展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综合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中部地区建设以园林城市、生态村庄为主的绿化、美化生态体系,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6%。加强小城镇的排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工业布局以及加强工业污染的治理,至2005年,区域内大洋河、哨子河、海城河达到地面水Ⅱ类标准,太子河、浑河达到地面水Ⅳ类标准,南沙河、运粮河、杨柳河水质达到地面水Ⅴ类标准。
6
第三节 市域生态保护工程项目
一、绿化带工程
(一)千山区建设长75公里、宽500米的环城林果绿化带。到2005年造林面积达2万亩。
(二)沿鞍海路建设长30公里、东侧30米宽、面积600亩的绿化带。
(三)沿沈盘公路建设长为39.8公里、两侧各50米宽、面积5200亩的绿化带。
(四)沿大盘公路建设长66公里、两侧各10-30米宽、面积2880亩的绿化带。
二、造林工程:海城市东部山区和岫岩县退耕造林10万亩,荒山造林13万亩,恢复25°坡以上植被。
三、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海城市中西部和台安县造林3万亩,建设绿色通道、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网、10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等工程。
四、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规划公益林310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237万亩,地方公益林73万亩。其中列入国家公益林试点面积228万亩,地方公益林试点面积68万亩。
五、沿沈大高速公路建设两侧各500-1000(50-100米可行)米宽绿化带,沿秦沈公路(铁路)两侧各100米宽绿化带。
第四节 市域景观规划
市域旅游资源丰富,在原有景区景点设施完善配套的基础上,重点
开发千山风景名胜区的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玉佛苑二期工程、扩建汤岗子温泉疗养院及北方梅园;改造海城厝石山公园、续建海城河沿河公园、继续开发白云山风景区、九龙川自然保护区以及东四温泉等自然资源;继续开发台安的西平林场、岫岩大洋河沿岸公园、药山风景区、清凉山风景区(岫岩汤沟镇)和龙潭湾风景区及相应的旅游设施。
第五节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结合鞍山市域自然条件形成市域生态系统框架结构为“一环”、“二区”、“四轴”、“八山”。
“一环”是指沿市域北侧、西侧、东侧形成的环状林带系统,这条环状绿带犹如一条绿色长城环抱着鞍山西北部地区,对于阻止内蒙古进入的沙尘暴,阻挡冬季的西北风具有重要的作用。
“两区”海城市西部和台安县造林3万亩,建设绿色通道、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网、10万亩杨树速生丰产林带。 “四轴”沿沈盘公路建设长为39.8公里,两侧各50米宽、面积5200亩绿化带;沿鞍海路建设长30公里,东侧30米宽、面积600亩的绿化带,沿大盘公路建设长66公里,两侧各10-30米宽、面积2880亩的绿化带;沿沈大高速公路建设两侧各500-1000米宽绿化带。 “八山”海城白云山风景区、九龙川自然保护区、药山风景区、清凉山风景区、龙潭湾风景区、海城厝石山公园、玉佛山风景区、千山风景名胜区。
7
第二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 城市绿化系统总体布局
第一节 规划依据与规划年限、范围
一、规划依据
本规划所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标GBJ137-90)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鞍山年鉴》等有关基础资料 二、规划年限
近期:2003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规划范围
市区规划范围为城市规划区,即:铁东、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
汤岗子新区。总面积624.29平方公里。
第二节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城市与自然并存,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依托本区域特有的玉佛山风景区的森林生态优势,利用城市赖以依托钢铁、矿产这一有利资源,形成带,环,网,楔,片有机结合,互相衬托,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绿地生态结构模式,把鞍山建设成一个环境良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国家级园林城市。
1、根据鞍山市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力求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遵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争取以较快的速度建成一个有特色的国家级园林城市。
2、保护和建设好城市赖以依托的玉佛山风景区,尽可能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培育鞍山市城市绿化特点。
3、针对鞍山市区建设用地紧缺,人口密度大,旧城区建筑拥挤等特点,园林绿化建设应以合理布局,完善结构为目标,并在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城市面貌。
4、科学安排市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空间,构成开放型的城市绿地系统,努力为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环境。
5、努力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使之对于整个城市规划,园林建设和绿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规划目标
本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就是充分利用赖以依托的东山风景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保护好城市生态环境寻求一
8
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与绿地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具体目标: 1、将鞍山市建成为人与自然相融,环境与生态相依,山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国家级园林城市。
2、对市区绿地进行科学系统的布局,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提出切实可行的绿地建设指标,使鞍山市区的园林绿化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
鞍山市主城区绿地系统建设指标规划
类 别 人 口 人均公共绿地主城区绿地面 (万面积 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 积 年 限 人) (平方米/人) (%) (%) (公顷) 近期(2003-2010) 133.54 9 30.8 35.8 3825.15 远期(2011-2020) 137.80 13 40 45 4731.60 4、努力构筑“青山,钢城,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以千山、汤岗子渗入城中的大型楔形绿地为背景,以玉佛山风景区为依托,开发多条旅游线路,将鞍山市建设成为国内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国家级园林城市。
第三节 布局原则
根据鞍山市区的城市用地现状、绿地建设现状、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鞍山市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原则为: 1、系统整合:要改变传统的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模式,以系统观念和网络式思维方法为基础,综合考虑与平衡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诸多问题与矛盾,使规划能符合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各要素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时空变化规律。
2、生态优先: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