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鞍山绿地系统规划 - 说明书 - 图文
项 目 名 称:鞍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 委托 单位:鞍山市建设委员会
项目 承担 单位: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
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鞍山市绿化管理处
项 目 负 责 人:刘守芳 刘也威 付振莹
胡凤丽 李志国
项 目 主 持 人:杨立新 王新军 王 涛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沈学平 孟 舒 席海英 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付振莹 刘松义 夏灵安 鞍山市绿化管理处:殷宝志 陈凤英 陈永刚
曹建国 李 宏 黄雪珍 宋 岩 吴威莲 刘大旻 张秋婷 顿晓光
1
第一部分 概 论
第一章 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中部。东依千山山脉,西连辽河平原,沈大高速公路、哈大铁路纵贯全境、北距辽宁省会沈阳市89公里,南距大连市308公里。西北与黑山、辽中县相连,东北与辽阳县毗邻,西与盘山、大洼和北镇县相望,东南和西南分别与营口和庄河县接壤。地理坐标在东经122°10′~123°13′,北纬40°27′~41°34′之间。中心位置是东经122°59′46″,北纬41°06′50″。全市南北长110.6公里,东西宽80.6公里。总土地面积925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为624平方公里。
鞍山是甲级开放城市。市中心东南25公里有著名国家级千山风景名胜区。南13.5公里有疗养胜地汤岗子温泉。鞍山及其附近铁矿资源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鞍山成为举世瞩目的钢铁工业基地。 二、地势地貌
鞍山属低山丘陵区及山前倾斜平原,地形特征是东南高,西北低。东南属千山山脉向西南的延伸部分,山峦起伏,千山竞秀。较高的山峰有百余个。其中:千山主峰仙人台海拔708.3米。其他山地丘陵大致在60~500米之间。西北为辽河、浑河、太子河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沃野千里。
千山余脉的山丘绵亘于市区南北和城区东部边缘。自南而北有东鞍山(已开矿)、西鞍山(海拔253.4米)、周大山(海拔155.9米)、铁架
2
山(海拔296.8米)、双头山(海拔102.4米)、立山等(海拔149米)。城区中部有烈士山(海拔97.05米),对炉山(海拔71.9米)。一般地面高度在20米——60米之间,市中心(胜利广场)地面高度为42.76米。地面平均坡度铁东为2%、铁西为0.2%。鞍山地区平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60%。 三、河流水系
鞍山市境内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新绕阳河、小柳河、外辽河、杨柳河、南沙河等17条大小河流。南沙河、杨柳河、运粮河流经市区,属太子河左侧支流,发源千山山麓,全长分别为61公里和52公里,在辽阳县下口子和小河口附近流入太子河。 四、气候
鞍山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风从黄海、渤海吹来,气候炎热,湿润多雨。冬季风从西伯利亚,蒙古吹来,寒冷而干燥,降水量小,严寒期达6个月。春季偏旱,少雨多风。四、五月份气温急剧上升,回暖快,日照长,蒸发量大。秋季短,时风时雨,气候凉爽宜人。 气温:鞍山冬夏寒暑温差68℃。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0.2℃。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4.8℃。年平均气温8.7℃。
降水与蒸发:鞍山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13.5毫米。平均降水量春季为104.6毫米,夏季为429.1毫米,秋季为155.3毫米,冬季为24.5毫米。6月至8月份平均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鞍山春季由于西北季节风势力强大尚未退出,东南暖湿季风未到,往往发生春旱,降水量仅有70~80毫米。蒸发量年平均为1734.7毫米。
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63%,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78%(8月),最小相对湿度51%(4月)。年平均绝对湿度9.7毫巴,极端最大绝对湿度36.9毫巴,最小相对湿度0.2毫巴。
日照: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66.9小时,最多为2824.7小时,最少为2343小时。春季日照时数最多,夏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风向,风速: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及西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鞍山地区6级以上大风几乎各月都有,历年平均日数为75.3天,春季为36天,平均风速每秒3.6米。
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鞍山历年平均初霜日为10月5日,终霜日为4月21日,无霜期为166.4天。鞍山初霜最早出现,日期为9月19日,终霜最晚出现日期为5月16日。全年最长无霜期为197天,最短无霜期为139天。
鞍山历年平均积雪日数49.6天。最大冻土深度为118厘米。 五、土壤
鞍山土壤东部以棕壤土为主,包括部分草甸土,水稻土;西部以草甸土为主,包括风沙土、水稻土、沼泽土和盐碱土等类型。 六、植被
植被属华北植物区系,并有部分长白系植物生长,种类丰富。已知植物120科,470属,1039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1属,39种;种子植物103科,449属,1000种;裸子植物3科,7属,14种;被子植物100科,442属,986种;双子叶植物86科,355属,805种;单子植物87属,181种。
鞍山市林业资源比较丰富,林木树种较多,全市森林总面积2013862亩,(包括四方台村),森林覆盖率为25.1%,林木总蓄积量为661745立方米。植被大部分为次生林。
第二章 绿地现状
第一节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鞍山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截止2002年末主城区建设用地如下表
鞍山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现状2002年人口以132.05万人计)
序号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占城市建设用地人均 (公顷) 比例(%) (㎡/人) 1 R 居住用地 2638.42 24.14 19.98 2 C 公共设施用地 768.62 7.03 5.82 3 M 工业用地 4608.14 42.16 34.89 4 W 仓储用地 328.74 3.01 2.49 5 T 对外交通用地 225.12 2.06 1.70 6 S 道路广场用地 1212.89 11.10 9.19 7 V 市政设施用地 307.39 2.81 2.33 8 G 公共绿地 774.50 7.09 5.87 9 D 特殊用地 65.41 0.60 0.50 合计 城市建设用 地 10929.23 100.00 82.77 鞍山市千山分区现状用地平衡表
序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占建设用地 (公顷) (%) 人均建设用地 1 居住用地 316.3 40.4 117.1 建 公共设施 116.6 14.9 43.2 设 用 2 其 温泉度假 66.1 地 中 行政办公及其它 50.5 3 工业用地 155.9 19.9 57.7 3
4 仓储用地 11.6 1.5 4.3 5 市政公用设施 52.7 6.7 19.5 6 道路广场 76.7 9.8 28.4 7 对外交通用地 9.6 1.2 3.6 8 绿地 43.2 5.6 16.0 合 计 782.6 289.8 1 果园 231.3 非 2 山体 1751.9 - - 建 设 3 耕地 543.8 - - 用地 4 水域 60.7 - - 5 眼前山铁矿 197.1 合 计 3567.4 第二节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随着鞍山市区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市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农业生产用地锐减,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大,郊区农村的村镇建设与城区已基本连成一片。
(2)市区内的工业用地偏多,而商业、文教、绿化用地相对较少。 (3)近年来插建较多,可开发建设绿地较少。
第三节 鞍山市绿地现状分析
优越条件:1、有得天独厚的玉佛山风景区在市内,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并供市民游憩。2、矿山周围及市区内的防护林带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3、多年来建设的二一九公园、孟泰公园、烈士山公园、人民公园、站前广场等水平和质量较好,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4、鞍钢近年来改造力度较大,绿地率大幅度提高。5、矿山复垦的工作
4
进度也比较快。6、居住小区内绿化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但是,根据鞍山市区的航空测量影象图可以看出鞍山主城区周边的防护绿地还严重不足,与建设部关于《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要求差距较大。铁西区(老区)绿地率相对低,只有一个永乐公园,而没有其他市级区级公园,鞍山市街头绿地相对非常少,各项绿化指标远未达到国家规划要求的标准。同时人口稠密,道路窄小,建筑物密度大,空间小,加上受旧城改造、市政建设的影响,街道两侧的单位附属绿地少,仅仅是见缝插绿,区内道路绿化和防护绿地建设改造缓慢,生产绿地严重不足,铁东区虽有玉佛山风景区为依托,但绿地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网络布局,东西走向的中部存在着绿带断层,也就是中间缺少应有的绿地和廊道,造成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大,中,小”绿块不均衡协调,主干道道路立交桥周围没有预留足够面积的绿地,与汪家峪,营城子大孤山,齐大山组团之间的防护绿地严重缺乏,构不成绿色生态系统,同时主城区与周围千山、汤岗子等林地缺乏衔接,绿地系统特色没有充分体现,树种配置上缺乏特色。
20世纪80~90年代末期,主城区的建设普遍实施“见缝插楼”方针,使旧城区的居民人口越来越密集,园林绿化建设欠帐较多,城市热岛效应随建成区发展呈扩散趋势,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城市建设用地中能用于园林绿化的后备土地资源缺乏,地价昂贵,市区内单位附属绿地的绿
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居住区级公园比较缺乏,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工程中重建筑,轻绿化,侵占园林绿地的现象较多,城市绿化专业苗圃面积不足,主城区园林绿化建设所需大规格苗木的本地自给率,近年来明显下降,同时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市、区两级的城市绿化管理的总体水平尚不高,特别是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需进一步推进和提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