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究模式下遗传的基本规律的专题复习
探究模式下遗传的基本规律的专题复习
河南省实验中学 高辉辉
探究式实验学习和教学一直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同时更是国家新课程四个基本理念之一。我省高中今年首次开始推行新课程教材,而高三复习却依然利用的是旧人教版教材,如何在“旧瓶”中装入“新酒”,是每个高三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同时,旧教材中重点章节《遗传与变异》依然在高考命题中占到主导地位。笔者在复习教学中以《遗传的基本规律》为例,初步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尝试。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
《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部分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必修本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按照大纲的要求,本节课内容应为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其中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D级(掌握)层次,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为C级(理解)层次。 现将本课知识框架总结如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基因的分离定律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遗 基因型和表现型 传农业育种 的 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医学实践 本规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农业育种 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医学实践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根据教纲与高考考纲的要求,在本块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综合起来一起复习,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着重复回忆孟德尔植物两大定律的推导过程,杂交实验的过程→结果→孟德尔对结果产生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对解释的验证,以及后人将分离定律与细胞染色体相结合作得出的实质。
第二阶段:作为对相关知识的补充,将重点放在两大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另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篇文章着重讲述复习的第一阶段。 2.探究式教学方法 2.1基本思路
本节课重难点比较多,且在考试中易出现分值较高的大题、难题。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深度重视,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对这部分的内容所作的练习已经很到位。那么,做为复习课,应该与新授课区别开来。应该在新授课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行拔高。
在新授课过程中,虽然教师也会提出探究的思想,但由于本节课概念较多,讲解的内容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到了复习,我们可以将主动权更多地放给学生,让其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对两个定律的提出过程做探究。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和自主式学习的好机会。
2.2重难点
2.2.1孟德尔所做的杂交试验中的探究思路。
2.2.2如何根据已有的实验现象推知试验结论,并加以证实。 2.2.3培养试验探究的基本技能。 2.3重难点突破
根据本节课的最终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时,可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2.3.1第一部分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进行分析。教师在适当的时间提出问题。如“本试验的实验结果是怎么样的?”“孟德尔对该实验做出了什么解释?”等,诱导学生遵循着孟德尔的思路,一步步推导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同时,教师应注意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培养学生回答探究型问题时语言的规范性。
2.3.2第二部分的教学,将自主权完全放给学生,脱离了教师的引导,按照之前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方法思路,独立地去推导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师在最后做出一定的总结。
2.3.3与此同时,老师应该注意,本节不同于新授,学生对两大定律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老师可将知识点系统化的同时,也不忘对某些细节着重点出。如:“孟德尔在做杂交试验中,究竟是以高茎为母本,还是以矮茎为母本,还是做了正反交的试验?”
总的来讲,本节课的教学围绕了孟德尔经典的“植物杂交实验”中的基本思路,即“实验→结果→解释→验证”来分别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孟德尔当时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导出遗传学的两大定律并予以证明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 3.1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主体。列出遗传学中的三大基本定律,并指出本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孟德尔提出的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2基础知识的回顾:
本节课有明显的脉络,但也有繁多的各种名词概念或者琐碎的知识点。这些概念或知识点夹杂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之中,这样在讲述新课的时候,教师有时候不得不停下去讲述概念,这样,学生对整个理论的推导过程就不能建立起来一个连贯完整的思路,知识有了,但是缺乏系统化。
而因为是复习课,我们大可以将某些知识点或概念自探究过程中抽离,然后总结在一处,这样,既使探究的思路连贯,也使得繁多的知识点系统化。
3.3探究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推导过程:
这是本节课中教师发挥作用最多最频繁的阶段。
学生能力的提升是阶段性的,不可能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一蹴而就总结出完整的推导思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由浅入深,从一些较为容易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及教材内容做出回答,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总结出分离定律的推导过程。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做出点评,纠正错误或者不合理的成分,确保答题的规范性。
附:分离定律的推导过程
实验: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 所得子一代进行自交 结果:子一代全为高茎(显性)性状 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高:矮=3:1 解释: 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的。 ②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D),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d)。 ③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 ④形成配子时,成对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⑤配子结合,合子中的基因又恢复成对。 验证: 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测交 依照孟德尔的解释理论,后代应为高矮两种性状,且分离比为1:1 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4探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推导过程:
教师在总结了上诉分离定律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请根据以上思路,试说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探究步骤如何?”
然后,将时间放给学生,在这期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看课本,思考,与同学讨论都可。但都是带着相同的问题的。
而后,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可尝试着分别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教师可以根据回答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这种探究的思路的掌握情况。
3.5两大定律的比较:
最终的总结,教师用简明的语言对两大定律进行对比,使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更简明,更透彻。
附表:两大遗传定律在推导过程中的比较
试验 解释 验证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纯合子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出现性状分离,纯合子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出现性状分离,比例比例3:1 9:3:3:1 成对的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分离,受精后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过程中自由组合。 恢复成对。 杂交后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测交),后代出现杂交后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测交),后代出现四种两种性状,比例为1:1 性状,比例为1:1:1:1 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分裂中,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而分离 合而自由组合 实质 4.课后反思
本节课较为贴近教材,没有发散式的知识连接以及做题技巧。但本节课对于学生探究思维,特别是遗传实验中的探究推理思维的培养,是其它章节很难比拟的。它为以后的一连串知识点(两大规律的应用、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等)的探究推理打下了基础,是遗传学名副其实的奠基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