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南开经济学专业课考研指南》第五部分中级知识考点
力的更替。第三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企业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取决于它向雇员所支付的工资。如果企业降低工资,最好的雇员就会到其他企业工作,而留在企业的是那些没有什么其他机会的低素质雇员,防范了逆向选择。第四种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提高了工人的努力程度,防范了道德风险。
虽然这四种效率工资理论在细节上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理论:由于企业向其工人支持高工资就能更有效的运行,所以,企业发现使工资高于供求均衡的水平是有利的。这种高于均衡工资的结果是降低了就业率,并增加了结构性失业。
(十六)大萧条的原因---支出假说与货币假说 支出假说:对IS曲线的冲击
数据显示20世纪30年代初的收入减少与利率下降是一致的。这个事实使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收入减少的原因可能是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这一观点有时被称为支出假说,因为它把萧条的主要罪魁祸首归结为产品与服务支出的外生减少。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消费函数的向下移动引起了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另一些经济学家用住房投资的大幅度下降来解释支出的减少。一旦萧条开始,使支出进一步减少的一些事件发生了。第一,银行破产使一些企业得不到资本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可能导致投资函数的进一步紧缩性移动。此外,20世纪30年代的财政政策也造成了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当时的政治家更关注平衡预算,而不太关心用财政政策使生产和就业维持在自然率水平。 货币假说:对LM曲线的冲击
这种假说把大萧条的主要罪魁祸首归结为联邦储备允许货币供给如此大幅度地减少。这种解释最著名的倡导者是弗里德曼和施瓦茨,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紧缩造成了大部分经济衰退,大萧条是一个特别生动的例证。我们可以把货币假说解释为用LM曲线的紧缩性移动来解释大萧条。然而,在使用这种方法解释时,货币假说遇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实际货币余额的情况。只有在实际货币余额减少时货币政策才能引起LM曲线的紧缩性移动。然而从1929年到1931年,实际货币余额略有上升,
21
因为与货币供给减少同时发生的是物价水平更大的下降。
第二个问题是利率的情况。如果LM曲线的紧缩性移动引起了大萧条,我们就应该观察到更高的利率然而从1929年到1933年,名义利率一直在下降。
然而,从1929年到1933年,物价水平下降了25%。许多经济学家把大萧条如此严重归结于这种通货紧缩。他们认为通货紧缩会把一次普通的经济衰退变为空间的高失业与低收入的时期。这种观点正确的话,它就赋予了货币假说新的生命力。由于货币供给的减少很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下降,所以可以把大萧条的严重性归罪于货币供给的减少。
(十七)三种总供给模型---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的原因
1、黏性工资模型
在许多行业中,名义工资由长期合约确定,因此当经济状况变动时,工资不能迅速调整。即使在没有正式合约的行业中,工人与企业之间的隐含协定也可能限制工资的变动。工资还可能取决于演变缓慢的社会规范与公正观念。由于这些原因,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中名义工资是黏性的。
由于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的变动使实际工资背离目标实际工资,而实际工资的这种变动影响所雇用的劳动量和所生产的产出。总供给曲线可以写为:
当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背离时,产出与其自然水平背离。 2、不完全信息模型
与黏性工资模型不同,这个模型假设市场出清,就是说,所有工资和价格自由调整以平衡供求。在这一模型中,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是因为对价格暂时的错觉。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经济中的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由于产品数量如此之多,供给者无法在所有时间中观察到所有价格。他们密切注视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但对他们消费的所有产品的价格的关注较不密切。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这种
22
混淆影响了供给多少的决策,并导致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在短期的正相关关系。
不完全信息模型说明,当实际物价超过预期物价时,供给者增加其产出。该模型意味着现在众所周知的总供给曲线:3、黏性价格模型
该模型强调了企业不能迅速地根据需求变动调整它们索取的价格。有时价格是由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合约决定的。即使没有正式协议,企业也保持价格的稳定,以避免用频繁的价格变动来打扰自己的长期顾客。一些价格有黏性是因为市场的构成方法,一旦企业印刷并分发了它的目录或价格单,改变价格是有成本的。
我们把企业的合意价格写为:
。
23
(十八)从总供给曲线推导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现代形式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失业与自然率的背离,被称为周期性失业、供给冲击。
这三种力量可以用下式表示: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