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脑科学视角下的儿童道德教育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脑科学视角下的儿童道德教育研究-2019年精选文档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5:11:39

脑科学视角下的儿童道德教育研究

脑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器官,被喻为人体的“司令部”。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脑的探索和思考,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脑的研究迈入了全新的阶段。1989年,美国宣布90年代的“脑十年计划”;1991年,欧共体成立了“欧洲脑的十年”委员会;1996年,日本推出“脑科学时代计划”;1999年,中国启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等等。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脑科学研究成果逐渐被应用到医疗、教育等领域。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吸收和应用脑科学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儿童道德健康发展和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一、脑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物质基础

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脑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器官,脑的不同部分负责执行特定功能。额叶执行规划和思维功能,颞叶处理信息和语言,枕叶执行视觉加工功能,顶叶负责定位、计算和某些类型的识别等功能。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和他的学生加拉尼加进行了著名的“裂脑实验”,提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说,认为脑左半球管理右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脑右半球管理左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脑左半球侧重抽象思维,包括语言、逻辑、数学、分析等,脑右半球侧重形象思维,包括空间关系、艺术、情感等。与此同时,英国学者戴维?

林伯尔等人提出了脑发育关键期理论,认为脑的不同功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脑的发展的某一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如视觉功能发展的关键期是幼年期,语言学习、音韵学习的关键期在幼年,语法学习的关键期大约在十六岁之前。在关键期内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较大,错过这个时期,可塑性和发展速度都要大打折扣。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脑至少有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且每种智能在脑中有相应的位置,存在脑功能的不同定位。

2001年,日本文部省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率先推出了“脑科学与教育”专题研究,将脑科学研究作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1]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川岛隆太教授提出教育本质是对人的脑的教育,教育的实质是脑培养。这种观点强调脑与教育的关系,教育要建立在儿童脑健康发育的基础之上,教育的本质是对儿童的脑的培育。道德发展是儿童全面成长的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也需要依赖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认真地思考脑与儿童道德发展的关系,道德教育如何充分吸收脑科学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从根本上来讲,道德是用来处理关系的,儿童的道德发展就是儿童与外界形成良好关系反应的过程,其结果是品德的生成。事实上,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已经发现,脑支配着个体做出各种反应,包括认知、情感、行动等方面的反应,脑的健

康发育是个体生成良好反应连接的物质基础。

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锤骨、镫骨发育是最早的,所以胎儿的听觉特别灵敏,能够通过听觉系统输入信息,做出各种反应,在亲子应答过程中获得依赖感、安全感等。婴幼儿在生命最初阶段的安全感、依赖感体验是他们与外界形成良好应答关系和道德发展的基础,而这些首先是建立在婴幼儿脑健康发育的基础之上。

相反,如果脑发育出现缺陷,则会阻碍个体做出适宜反应。大脑额叶的缺陷会影响到对人的认识形式的发展,而且能导致在自我的与人际的知识上,各种不同病理形式的出现。弗朗克本森和迪特里希?布鲁默认为,大脑额叶边较低的区域受了损伤后,容易出现极度活跃、容易发怒的症状,还可能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患上欣快症。而额叶突面上端若受了损伤,容易出现冷淡、倦怠、迟缓、漠然的症状,这是一种压抑的性格。[2]304当一个人沉陷于容易发怒、冷淡、漠然等状态中时,他不可能与外界建立良好反应关系,其道德发展和品德生成也会严重受阻。这也就意味着,脑损伤或发育不健全会阻碍儿童道德发展和品德生成。

二、基于脑科学的道德教育变革

随着脑的奥秘不断被发现,人类对脑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刻,脑科学研究成果也直接影响着道德教育观念和实践的变革,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道德教育中要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就是儿童道德学习的过程。儿童从婴幼儿时期就能够通过听觉系统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反应关系,获得品德生成所需要的安全感和依赖感等基础性的情感体验。这有力地表明,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和发挥儿童自身的主体性,当儿童从内心产生道德学习的需要时,道德教育就会成为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传统道德教育的中心是教师,道德教育注重对儿童进行道德灌输,轻视甚至忽视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教师费劲地对儿童进行说教,但是道德教育效果甚微。因此,道德教育的中心要切实地从教师转向儿童,牢固地确立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在道德教育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儿童个体差异性和他们各自的实际发展情况,要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儿童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和唤醒他们内在的道德学习需要,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

第二,道德教育要及早实施。脑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在两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辨别他人的面部表情,再大一些时候,能够区别母亲与父亲,区别父母与陌生人,区别快乐表情与悲哀或愤怒表情,十个月的时候,婴儿区别不同表情的能力,已经能够产生不同的脑电波图形。而且,婴儿开始能够将各种情感与特殊的人、经验与环境联系起来,开始出现移情现象,在听到别的婴儿哭闹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脑科学视角下的儿童道德教育研究 脑是人类思维和意识的器官,被喻为人体的“司令部”。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脑的探索和思考,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脑的研究迈入了全新的阶段。1989年,美国宣布90年代的“脑十年计划”;1991年,欧共体成立了“欧洲脑的十年”委员会;1996年,日本推出“脑科学时代计划”;1999年,中国启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等等。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脑科学研究成果逐渐被应用到医疗、教育等领域。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吸收和应用脑科学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儿童道德健康发展和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一、脑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物质基础 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脑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器官,脑的不同部分负责执行特定功能。额叶执行规划和思维功能,颞叶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