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巩固提升训练: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2 考点4(含解析)(山东专用)
[题组一 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答:
解析:“无人省”“不肯栖”是词人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答案: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答: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阕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②
②
③
①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 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摇落:零落。 作者登临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秋景秋意,勾起了作者怀乡思归的感情;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朝代兴亡变化,江山依旧,人、物不同的感叹之情(或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不禁感伤不已,生发昔盛今衰的惆怅之情。或凭吊零落萧条的南朝古迹,抒发了对物换星移,江山依旧,人事无常,人世沧桑的悲伤之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耶溪泛舟 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 ①此诗为作者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时所作。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②落景:落日。③轻桡:轻舟。桡,船桨。④水物:指水中生物。⑤容与:谓自得也。⑥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
作者通过写耶溪泛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表达作者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欢乐的愉悦心情。
[题组二 综合练]
1.(2019·东营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石门岩上宿 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⑥
④
⑤
②
③①②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注】 ①芳醑(xǔ):芳香的美酒。伐:赞美。②“美人”二句: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晞发:晒干头发。
(1)本诗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
答案:本诗前四句通过运用“搴”“弄”等动作描写和“畏”等心理描写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酷爱兰花、赏玩秋月、归宿云间的高洁闲适、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答:
答案:一“朝”一“暝”表明诗人整日徜徉于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超越尘世的悠闲隐逸生活的喜爱:“搴兰”“宿云际”“弄石上月”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五至八句表现诗人对山中夜景的欣赏和感悟;“谁与伐”“徒晞发”表明无人和自己一起欣赏此种美景,因而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遗憾。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程处士 王 绩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
[注]
②①
,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注】 姬旦:周公。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订的。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解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有两个角度,一是语言本身的特点,二是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案:①运用叠词。“扰扰”“悠悠”,突出了世事的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②质朴(通俗易懂)。全诗语言不饰雕琢,近而不浅,质而不俗。③率真。全诗议论抒情自然率真,直接爽快,好恶分明。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解析:首联“长扰扰”表达了对世事的厌倦,颔联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另外两联意义也不尽相同。作答时,要逐句分析,然后加以组合。
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事、鄙弃儒家传统观念、追求自由(或“任情”)人生的思想感情。首联写人生百年世事纷繁,表达对世事的厌倦;颔联以日出日落之随意、河水流淌之任情反衬人生的不自由,表达对自由的渴望;颈联指责“礼乐”囚禁“姬旦”,“诗书”缚住“孔丘”,表达对儒家观念的批判和鄙弃;最后一联写诗人宁愿以睡忘世,以酒消愁,表达其忘怀世俗、唯求适意的人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眼 儿 媚 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数叶芭蕉。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本词上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情景交融。通过“暮暮复朝朝”的惨淡愁云和潇潇淫雨,营造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氛围,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②想象(从对方着笔、虚实结合)。作者遥想心上人别后无心梳妆,容衰体瘦。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③比喻。把眉比作山峰,把腕比作美玉;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容衰体瘦似美玉“香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青春靓丽和对自己的强烈的思念之情。④叠词连用。“淡淡”摹阴沉之天色,“潇潇”状淅沥之雨声,“暮暮”“朝朝”写愁云苦雨持续时间之长。叠词的连用引读者身临其境,且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任选两种即可)
①
②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