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000顶管专项方案
在工作井洞口止水装置前的建筑空隙处设置4个注浆孔,当管道外壁进入洞内,未与土体磨擦之前就先浸满浆液。触变泥浆随管外壁向土体渗入。
在整个管道中每间隔2个管子设1个补浆断面共4个注浆孔,补浆应按顺序依次进行,每班不少于2次循环,定量压注。
触变泥浆的配方和性能指标 配方 膨润土 纯碱 CMC A浆 B浆 15% 12% 6‰ 4‰ 2‰ 漏斗粘度 视粘度失水量终切力 (秒) 42” CP 32.5 30.5 ml 6 9 (达因/mm3) 150 130 比重 1.073 1.063 1.5‰ 36” 注浆压力:大于地下水压力,注浆量为建筑空隙的6~8倍。 2.3.8 地上、地下挖弃土安排及处理
由于本工程采用泥水平衡掘进机施工,地上挖弃土是泥浆经过地面沉泥箱沉淀,由污泥泵抽到罐车内外运。
地下挖弃土通过泥水管路系统连续出土。泥水系统选用二台石家庄水泵厂生产的渣浆泵。一台放在地面上为送泥泵,另一台放在基坑下为排泥泵。地面安放8只沉泥箱,管路采用4”无缝钢管,管节接头为卡箍式活络接头。基坑内设有旁通装置等。泥水系统利用Telemole管路系统。
送排泥管路4寸钢管:法兰连接(软管耐压2MPa)。 送泥泵:15KW无堵塞泵(长沙水泵厂),放在沉泥箱处。
排泥泵:机头向后60m处:以后间隔400m放1台,15KW无堵塞泵(共2台)。 工作井基坑内放1台,37KW渣浆泵(石家庄水泵厂),直接垂直提升并送到沉泥箱。 土方的外运通过将沉泥箱内沉淀的泥浆用4”污泥泵抽到密封罐车内,在工作井设置了八个沉泥箱,泥浆的外运可以在夜间进行,以尽量减少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泥浆外运必须征得有关渣土管理、交通管理部门的认可并事先办好手续。 2.3.9顶管施工技术要点 2.3.9.1 顶管机头操作要点
1)务必要控制好土仓的土压力P,要求做到Pa<P<Pp。
2)为达到上述要求,必须认真研究土质资料,精确求出Pa及Pp的值。
3)尽量让控制土压力离开Pa及Pp值远一些,并且在±10~30KPa范围内波动。 4)复土浅时,波动范围取±10KPa,复土深时,波动范围取±30KPa。
- 21 -
5)采用调节顶管机推进速度来控制土压力P时,其特性较硬,变化较快;采用调节螺旋输送机排土量来控制土压力P时,其特性较软,变化较慢。必要时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来控制。
6)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注意偏差发展的趋势。纠偏的原则是:务必让偏差保持在较小的波动范围内,并且做到勤测勤纠,小幅度纠和看趋势纠。 7)采用来改良土体的浆液可以是粘土浆,也可以用膨润土浆。
8)顶管机刚产生偏转时,就必须用改变刀盘的转向来校正,校正方法是顶管机向那个方向发生偏转,刀盘就朝那个方向转动。
每班必须对顶管机所有润滑点的润滑进行检查,以确保润滑处于良好状态。润滑油脂少了应及时补充。 2.3.9.2 顶管纠偏技术要点
纠偏操作方案应是顶管司机交接班讨论的重点。方案的依据为测量提供的机头折角、倾斜仪基数和走动趋势、前后尺读数比较、机尾处地面沉降量等等。0.5°以上的大动作纠偏须尽量避免并慎重讨论,不得已时也应争取在非重要地段进行并加强观测。纠偏动作后如无折角变动应即停顶,会同电工、机修工检查电路和液压管路,尽早排除故障,严防轴线超差。纠偏应在下管后尽早进行,注意观察倾斜仪读数的纠后趋势及光点滞后变化,同时通知地面和地下压浆人员加大同步压浆量。 2.3.9.3 沉降控制措施要点
在顶管施工前,必须与沿线管线及构筑物单位取得联系,摸清管线、标高、位置。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并取得对方的认可才能施工,确保管线及构筑物安全。
在施工场地附近地下管线复杂,尽管我们采用的是泥水平衡掘进机,地表沉降控制精度比较好,但是为保证管线的绝对安全,我们仍要制订必要的监测措施。
1)地面监测,优化掘进机参数
在初始推进阶段,要精心组织地表监测,在轴线上方每隔3m布设一个沉降控制桩。通过地表监测得到隆沉量与相对应的掘进机主参数(包括推进速度、开挖面土压力值,出土率等)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掘进机参数,指导以后的顶管推进。
2)注浆稳定措施
除了在初始推进阶段,优化推进参数以外,在顶进过程中加强同步注浆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必须尽可能将膨润土泥浆套随机头向前移动,形成连续的环状浆套。要选择触变性能良好的膨润土制浆材料。
3)置换泥浆措施
- 22 -
在顶进结束后,我们必须立即用纯水泥浆置换膨润土泥浆,置换水泥浆的水灰比为0.45,P=0.2~0.5Mpa,Q=0.3m3/m。
4)加强对管线的常规监测措施。
施工监测有常规监测和第三方监测两种方式,由于第三方监测有诸多外部因素制约,须取得各方认可后方能实施,故在此不作陈述。若因施工需要或其它各种原因必须采用,则由第三方监测单位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案,以下主要说明一下常规监测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1)在顶管施工中,用监控来指导施工是十分必要的,依靠监控和数据的不断反馈可避免盲目施工、冒险施工。根据本工程的规模和环境控制的要求,施工常规监控包括二项内容:沉降、隆起和水平位移,以确保绝对安全。
(2)沉降控制,在监测站采用水准仪,通过测量取得的数据与原始值进行对比分析,并绘制沉降速率图表,有效的掌握沉降量,要求沉降控制在±10mm之内。当发现沉降量接近控制量,必须立即停止推进,调整土压力控制值,并采取相应的跟踪注浆措施。各监测站进行全过程沉降、位移监测,汇总数据,分析取得的数据。
(3)常规监测频率
常规监测工作由专人负责实施,从顶管距离监测对象20米,就进行常规监测。各项常规监测内容的初始值的获得,其测值次数不少于3次,顶管进入监测区域每2小时至少测量一次,必要时连续观测。当机头到达监测对象底部时应连续观测。监测人员对每次的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及时提供沉降、位移观测曲线图。 (4)报警及处理原则
如果监测数据任一项到达警戒值即向业主、设计、监理、项目部提出告警,提请有关部门关注。同时一起参与补救方案的制定和研究。有关部门得到报警口头通知后或接到书面通知后,应立即汇集监测单位和各方人员进行情况分析,必要时召开专家讨论会,调整方案,采取调整措施。 3.3.9.4 顶管注浆减摩技术要点
1)机头后的第1号管子上的注浆断面为同步注浆。同步注浆的触变泥浆应随机头向前延伸,形成整环泥浆套。同步注浆量为0.6 m3/m左右。
在机头后的1号注浆断面和地面注浆泵出口处各设置1只隔膜式压力表(表头压力 P=0.6MPa),1号注浆断面和补浆断面的注浆口压力宜控制在0.9~1.2rH。
2)1号注浆断面的4只压浆孔的压力要均衡,补浆断面的压浆孔压力也要均衡。如果在压浆过程中从压力表上反映出该断面上的各压浆孔存在压力差,应及时给予调整,
- 23 -
使之压力相等,并使每个压浆孔不存在堵塞现象。
3)地面上的压浆泵应选液压注浆泵,总管为G50白铁管,支管为G25橡胶软管。额定压力不小于0.7MPa。每个压浆孔设1只G25球阀。
4)顶管过程中应对每个压浆孔进行编号,管道补浆断面每隔2只管子没1只注浆孔管,补浆每班不少于2次,补浆也应逐孔均衡压注(即保持压浆量和压力的均衡),补浆量为0.6m3/m。应做好各补浆孔的压浆量记录。
5)顶管过程中还应在工作井内做好顶力变化曲线的记录。若顶力发生突然升高或者经计算f>4KPa 。应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
6)应确保工作井洞口止水装置的密封可靠性。在顶进过程中,通过洞口环形空隙不断压注触变泥浆,避免管子入土后被土体握裹的情况发生。 2.3.10 顶管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的技术措施 2.3.10.1 顶管穿越砂土层时的技术措施
1) 通过管壁外优质润滑泥浆的制作和压注措施降低顶进阻力。顶进时,利用机头尾部环向均匀布置的四只压浆孔,及时进行注浆,保证在机头后面形成完整有效的泥浆套。机头后面的三节砼管节上都有压浆孔,再往后每三节里有一节管节上压浆孔,砼管节压浆孔均呈斜向450正交环向交叉布置。顶进时利用砼管节上的压浆孔进行补压浆。
2) 对于当顶管穿越砂土层而引起泥水管内产生沉淀时,如果排泥泵达不到所需的流量要求时,应更换。停止推进前必须对排泥管道进行较为彻底的清洗。另外在排泥管道与基坑旁通之间加一只沉淀箱,可让土块或砂石在该箱里沉淀下来,过一段时间只需打开箱底把它们排出即可。
3) 为了对正面的土体进行改良,在机头迎土面的上部布置了注浆管。顶进时,通过注浆管向土体内压注一定量的泥浆并经刀盘搅拌后,可以有效地改良正面的土体,使出土保持顺畅。
2.3.10.2 中继间密封的技术措施
我公司结合本工程的情况拟设计一种新型的中继间,用于接力顶进。这种中继间采用双道可调节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其中有一道密封圈是可更换的,密封圈内圈有环向压板将密封圈压紧,每块压板上有一个调节螺栓来调节密封圈的压密量,如果密封效果不好,通过压紧压板可以改善密封状况。两道密封圈中有一道事先是压紧的,另一道的压板则是放松的,留作备用,若一道密封圈损坏,就使用另一道。 2.3.10.3 管节止转的技术措施
顶进时机头在刀盘及螺旋机的作用下会发生旋转,而机头旋转尤其是转角偏大时会
- 2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