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看中国古代刑罚
我看中国古代刑罚
刑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有社会,就得有法律;只要有法律,就离不开刑罚。然而刑罚的历史并不等于监禁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一相当长的时间里,刑罚实际上就是酷刑。羞辱、刑打、伤害、致残……从伤人皮肉到灭绝肉体,都曾是刑罚的主要构成内容。作为“恐怖”的同义词,国家机器的操纵者们致力于不断丰富刑罚的花样,一切残忍的刑法均以国家利益的崇高名义而推行,就如我们中国古代完美成熟的刑罚体系就是被灌以维护君主专制而存在的。
中国刑罚始于上古原始社会,早在舜禹统治的时期就有不少有关处罚的习惯。当时的处罚习惯在《尚书.舜典》一书中有祥尽的记载,当时的社会已经注重对行政人员的整治和管理,严厉制裁渎职、贪污行为。到了夏代,逐步确立了墨、劓、剕、宫、大辟的五刑制度。商汤灭夏后,确定了更为严酷的刑罚。西周时期是奴隶制刑罚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度作为五刑的补充。随着奴隶制的没落,古代刑罚制度逐步向封建制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的刑罚正体现了这一点。
古代刑罚发展到了秦朝,已经扩展到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经济、株连八大类。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但是秦朝的法制制度尚未完善,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征尤为明显。汉代对刑罚进行了改革,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汉代时期有了明确的刑期,而在徒刑方面沿用秦制;此外,两汉海沿用了秦朝的罚金等刑罚;另外有禁锢刑,是汉为禁止官史结党,对有朋党行为的官吏及其亲属,实行终身禁为官的政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体系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变化,刑罚的总的变化的特点是逐渐宽缓,向新的封建制五刑过渡。
隋《开皇律》删除不少苛酷的刑罚内容。废除不少残酷的生命刑,把死刑法定为绞、斩两种,对流刑、鞭刑均作修改,确立了封建制五刑。唐刑罚比以前各代均为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其适用刑罚以从轻为度,因此,唐律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社会“得古今之平”的刑罚中的典范。
宋创设了一些新的刑罚制度。包括刺配刑、凌迟刑、折杖法。元法初为习惯法,成吉思汗时有斩决、流放、责打条子等刑罚,后逐渐向汉代的五刑体制过渡,并最终实行。但其死刑中无绞刑,凌迟为法定死刑。元朝仍保留许多习惯法,包括不少肉刑,还有有警迹人制度。明清刑罚有新的发展变化,其特点是刑罚更加残酷化,并大量复活了肉刑。
刑罚就是这样被套以统治者维权的工具,不断沿着“皇权之上”的方向发展。自古至今,“刑、德”被视为治国安邦的两套良策,所以刑法和刑罚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也就必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刑罚的发展与变化,实质上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浓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代不同的当权者亦有不同的举措。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以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
而这发展的方向总是追寻者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这过程中,当权者指导思想的不断变化导致了刑罚发展变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认识,刑罚的体系逐渐完善,目的性也更加专一,保护私有制财产,保护人身权利,维护政治统治。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集权的家长制统治,所以,法律也集中体现了维护王权统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崇尚刑法,重视刑罚。但总的来说,在我国古代社会以仁者治国的指导思想下,法制的推进显然有其偶然性,但是反过来说,这样的发展变化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从秦汉至隋唐,刑罚制度的发展趋势一直为由繁杂残酷向简明轻缓。但是宋、元、明、清虽以唐制,其刑罚较前朝又趋残酷、繁杂,并且复活了肉刑,死刑的执行方式也有增加。从历史上看,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并且至没落,而商品经济逐渐萌芽之时,社会的矛盾日趋激化,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更加加强中央集权,用重典治天下,故而刑罚更加残酷,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刑罚的重要特点,至明清,发展尤为明显。但凡有新生的生产力的出现,统制者都会以其习惯性的手段――刑罚,对新思想新生产力加以强制,压抑,扼杀,尤其是这种新生产关系威胁到其统制者利益的时候。因此,对于明清重刑的繁荣,其原因就不言而喻。
刑罚的变化与发展同特定的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相连。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同一阶段的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层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刑罚作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然而,严刑酷法带来的不是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也不是什么治国良方,残酷的镇压反而加快了王朝覆灭的步伐。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用严厉的刑罚维护自己的政权,最终还是一个个的成为丧权辱国之者。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理性和人道主义已经为人类主流的刑罚观,在世界大多地区,骇人听闻的酷刑已被废除。重温这一段并不短暂的酷刑史,审视人类文明进程中无可避免的“恶”,于我们而言,警醒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