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三立德树人--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
主题升级练(三) 立德树人——与时俱进的中国传统文化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周初统治者眼中,天命和治权的媒介是人君的德,即君主有德就能获得天命,无德或失德就丧失天命,所以君主必须敬德、保民。周代天命观表明君权( ) A.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可以有效地控制天命 C.是神圣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完全依赖天命的赐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君治权来源于天命,但君主能否获得天命授予的治权,取决于人君是否有德,这表明君权是神圣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是对“保民”内涵的错误理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君权来源于天命而非能控制天命,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敬德、保民,就自然会获得天命的赐予,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孔子吸收了中国原始社会(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遗留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有所发挥,这是很可贵的积极因素。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答案:B 解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了孔子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处处想到他人,同时强调只有首先把自己的修养(品德、学问等)加以完善,才能帮助他人“立”和“达”,这体现了人道主义,故B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实事求是思想,排除;C项体现的是伦理思想,排除;D项体现的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排除。
3.(2019湖南怀化高三一模)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统一逐渐成为趋势,《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思想,体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反映了政治局势影响学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吕氏春秋》综合诸子百家思想,并非统一各学派,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排除D项。
4.(2019贵州黔东南高三模拟)下面是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
A.郡国教育体系的建立 B.法家学派思想的消亡 C.汉赋文学兴起的背景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答案:D 解析:解读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讲授儒家经典,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可以用来研究汉代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西汉太学博士人数的变化,不能用来研究地方郡国教育体系的建立,A项错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并未消亡,B项错误;中央太学博士子弟人数变化与汉赋兴起没有必然关系,C项错误。
5.(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当时( ) 时间 汉二年 汉高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又置县三老,“与县令、(公元前祖 205年) 汉文帝十二年 (公元前168年) 建元元年 汉武(公元前帝 140年)
A.察举制已是较成熟的选官制度 B.统治者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 C.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D.统治者注重教化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推举“有修行”的人“为乡三老”,汉文帝对各方面表现优异的人进行“嘉奖”,汉武帝“扶世导民”,这实质上都是通过倡导、劝勉的手段,统一人们的思想,促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纲纪伦常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重视教化,并未涉及选官制度,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教化的重视,并未体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之后,不是在汉高祖和汉文帝时期,C项错误。
6.(2019广东汕头高三模拟)据统计,魏晋时期,大批中原、齐鲁大地的鸿儒文人迁移到吴越之地,并在当地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据此可知当时( ) A.佛教引入冲击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B.政治社会环境影响文化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加速推动文化交流
下诏曰:“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 汉文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并“以户口率置三帝 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导)民焉” 丞尉以事相教” 人物 举措
D.南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社会环境较为混乱,而南方相对稳定,受这种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北方文人大批南迁,故B项正确;A项与鸿儒文人南迁没有必然联系;当时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南北文化交流的信息,D项错误。 7.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据此可推断出( )
时间 东汉后期 区域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765 342
A.社会安定导致疆域不断扩大 B.长江流域已经占据经济优势 C.地方行政体制出现重大调整 D.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中无法看出中国古代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唐朝前期长江流域并没有占据经济优势,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实行县制,并没有说明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调整,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从东汉到唐代前期南方县的数量增加与北方相差不多,说明南方经济发展,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D项正确。 8.(2019全国高考模拟)下表反映的现象表明,唐宋元时期( )
史料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于三月之后”“(孟子)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元史》,元文宗诏令
唐朝前期 669 611 出处 《唐会要》,唐玄宗诏令 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