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3:02:40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黔西一小 王 玲

何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单从词面便可知:“工具”,其实是一种比喻,它很明确地界定了语文课程“实用”、“中介”的含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着眼于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人文”,其实是指“人性”、“文化”,它从另一个方面明确了“人性”与“文化”的辩证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无论是曾经的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还是2011年修订改版后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很明确地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线语文教师对“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个词的理解本就或有偏差,一旦要将其与每一堂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那不同程度的恐慌与教学目标偏颇也就随之而衍生了。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呢?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准确定位语文课程“人文性”,降低“人文性”的意义门槛,树立语文课程人文意识

俗话说,语文是百科之母,可见语文的工具性是为大家所认同的,同时也是在语文老师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相对来说,语文教师更多的是对“人文性”望而生畏,实则是理解上的偏颇。如果仅仅在脑海中植入“人性”与“文化”这样的概念,那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只能成为神龛上供奉着的神灵:令人敬畏却无从接近。要想真正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第一要做的便是降低“人文性”的意义门槛,将其准确定位在普通语文教师都能理解的实际位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其实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如此一来,困扰语文老师的人文性难题当然就更好解决一些,因为人文性贴近教学实际的准确定位能更大程度地提醒语文老师不要只盯着语文的“分数”,只要在实际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分点余光瞟瞟人文这一块,那么就有了在语文体现人文性的意识,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解读“三维目标”和“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关系,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有机统一的基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之所以出现理论高悬而实际空洞的现象,主要是众多一线普通语文教师没有找到二者有机统一的基点,无从落脚。实际上,认真分析之下不难发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统一其实是有其落脚之处的,那就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提到三维目标,任哪一个语文教师都不会陌生,课改伊始这一概念便随之提出从而进入每一个语文教学同仁的脑海: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直以来困惑于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偏颇,今将这三者细一解读发现“三维目标”与“工具性、人文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确实为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寻到了一条出路。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体现工具性

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这正好是语文工具性的第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能将这些语文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实践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如此“中介”、“实用”的目标,正是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亦是可操作、可执行的目标,而非令人“恐慌”的高端理论。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既是工具性的体现,又是人文性的界定

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只是单纯拥有“光盘刻录式”的效果,所获得的必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非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那自然是失败的。“过程和方法”目标的提出,从另一个层面赋予了语文学习新的意义:语文学习是学生的参与,一切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离不开教师的传授,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百分之百的体验、发现和习得。这当中,“知识、方法和技能”恰好完整诠释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学生的体验、发现和习得则充分展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关怀。有了这层理解,我们语文教师更多地会将视角放得更广一些,认识到“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有一则关于亲身体验的寓言是这样说的:一只小狐狸为了能通过小洞钻进院子吃美味葡萄而将自己饿瘦、又为了能通过小洞钻出院子获得自由而将自己饿瘦,后被人嘲笑一无所得,狐狸回道‘至少我尝到了葡萄的味道’。从中可感受到“过程”这一词的意义,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过程、体验、发现和习得是必不可少的,践行了这一目标,我们会发现语文教学不那么教条和枯燥了,开始有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教学效果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完美诠释

情感目标的界定,让有点不接地气的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有了较为实际的理解,是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能理解并去付诸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大部分现象和问题。

三维目标基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一基本特点提出,又为这一基本特点服务,将其落到实处。

三、借鉴中庸之道,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而略有侧重

尽管理论上大家都知道“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有机统一起来,才不失语文教学的本真,然而却往往在教学中出现两种偏向:其一便是严重脱离语文工具性而直奔人文,似乎语文课上一切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都显得多余,教师拼命带着学生挖掘“文本”深处蕴含的“东西”,完全忽视了这一“文本”所起的多元载体作用;其二便是埋首于单纯的“工具”上而基本弃“人文”于不顾,除了语文考试的分数,看不到语文学习中所蕴含的生命、情感、精神等。无论是哪一种语文教学偏向,带给学生的都是人生旅途上的一段遗憾:如果只看重“工具”,那势必造就更多的“复读机”——只会复述而不会创造;如果只看重“人文”,那势必迎来更多的“贝克莱主义者”——完全脱离实际空谈人生。

课改到今天,笔者在本地区(贵州黔西)一线听语文课时发现老师们越来越多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讲“人文”而忽视基础训练,于是不禁产生疑问:语文课堂教学成了德育的主阵地,知识、能力、方法等目标落脚何处?调查后发现,语文老师一方面顺应潮流在语文课

堂上大讲“人文”,却不能免俗忽视语文学习的“分数”,于是知识目标便落到了学生的家庭作业中,而能力、方法等可忽略不计,这是异常悲哀的事——透过这样的事我们很悲哀地发现“减负提质”是一纸空谈。

中国自古讲中庸: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亦可借鉴中庸之道,将二者兼顾,需要改变的仅仅是根据不同的语文“文本”而去略有侧重。如此可避免出现上文所述两种教学偏向,真正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有机统一起来。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课程,学生则是等待着在语文这一包罗万象的课程中塑造自己的原始个体,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充分地认识这一点,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上不偏不倚,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落实到三维目标中,从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014年省教科院论文评比二等奖)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浅谈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黔西一小 王 玲 何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单从词面便可知:“工具”,其实是一种比喻,它很明确地界定了语文课程“实用”、“中介”的含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着眼于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人文”,其实是指“人性”、“文化”,它从另一个方面明确了“人性”与“文化”的辩证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无论是曾经的实验版语文课程标准,还是2011年修订改版后的语文课程标准,都很明确地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