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45)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西林、山西村、腊酒。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词。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题西林壁)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吟诵《题西林壁》。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诗题)
2、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媒体出示: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名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注意:“横、岭、峰”是后鼻音。
4.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三、研读古诗
(一)解诗题,知作者
1.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师出示课件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媒体出示图片: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1)媒体出示小练习
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4.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媒体出示: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缘:因为)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6.“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7. 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三)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指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 (2)四人小组表演 2.悟诗情
(1)同样的一个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2)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3)媒体出示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复习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拓展积累
1、课件出示描写庐山的诗词。
2、师:古诗虽然学完了,但是老师希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 —— 岭 侧 —— 峰 远近高低 各不同 全面地、客观地认识
多角度地观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