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式, 利用自我设定的教育水平来主动进行的, 所以, 安全性高的母婴关系能使母亲在与儿童的交流中, 利用儿童自我的经验, 传递出儿童可能接受的知识和技巧, 使儿童能掌握母亲的认知策略, 理解认知的内容, 从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而安全性低的母婴关系使得母亲的教育期望和儿童的可接受水平出现差异, 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教育,没有适宜的认知策略来参与母亲的推理过程, 使儿童的认知发展得不到促进, 并且这种观点已得到别的实验的支持: Cicchet ti 和Beeghly 等人已经证明, 24 个月安全依恋的婴儿比不安全依恋的婴儿更多地使用内部语言; 另有实验证明, 不安全依恋的婴儿在个体或群体解决问题中, 表现迟疑, 更多地使用个别策略,不能自我设定游戏规则,不能参与到集体的共同活动中, 而安全依恋的婴儿使用的是整体策略, 在与同伴的关系和探索活动中都更加活跃, 更加容易成功。所以,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依恋关系给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可能性。
在对依恋关系和儿童人格发展关系的研究中, 研究者更多的是注意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同结果。安全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低, 社会适应更加良好。在人格特征测验中, 安全依恋的儿童亲社会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 同时安全依恋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是低于不安全依恋儿童的。
依恋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发现, 儿童对与母亲分离的反应以及与母亲的依恋是有生理基础的。依恋的生理心理模式认为, 儿童依恋的反应与心率、皮肤温度和免疫反应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了依恋关系的生理反应模式, 不同依恋水平儿童的生理反应模式是相同的, 但反应的程度存在着差异。 (三)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上研究的进展
依恋研究最初的发展是从Bowlby 对孤儿院中孤儿的心理障碍的关注开始的, 因而,对依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对儿童可能发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和环境进行研究, 而发展精神病理学正是关注儿童正常发展和病理发展的关系, 因而近10 年内依恋研究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中非常活跃, 研究者着重探讨了早期依恋在不同发展环境下的结果、不安全依恋的类型、儿童环境中的高危因素和儿童适应的模式转换。不安全依恋的类型一直是发展精神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最初的研究中, 研究者们认为焦虑- 回避型依恋(A) 、焦虑- 反抗型依恋(C) 和混乱型依恋(D) 的儿童都是属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在这些不安全依恋类型中, A 型儿童在以后的发展中, 很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C 型依恋儿童很容易表现为退缩行为; D 型依恋儿童则常表现出A 型和C 型儿童的混合行为, 发展的结果常常是产生许多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儿童环境中的高危因素一直是发展精神病理学着重研究的中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形成不安全依恋与母亲的照顾质量有很高的相关: A 型婴儿的母亲倾向于拒绝和不敏感、有时对孩子缺乏耐心、反应迟钝, 常常表现消极; C 型婴儿的母亲常常错误理解儿童的需求, 不能形成与儿童和谐相处的节奏; D 型婴儿的母亲常虐待儿童, 对儿童的看护不连贯和不规律,母亲对儿童的情感矛盾,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亲近和强烈的回避行为,因而致使儿童的情感混乱和矛盾。同时D 型儿童常常来自低收入阶层、母亲有抑郁倾向的家庭。对这些不安全依恋儿童的环境中高危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儿童与母亲依恋关系是否具有依恋研究的新进展组织性和连贯性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这比依恋关系是否安全在临床上更有意义。发展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儿童异常的经验和精神病理的发展过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的影
5
响, 了解正常发展过程的内在机制, 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提供干预和指导。在这方面专家们已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计划: 如对低收入家庭中的母亲提供免费教育, 设定计划干预儿童的“过度控制”等。这种干预计划常常不仅解决儿童的依恋问题, 而且常常能帮助儿童提高自尊心,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中研究依恋, 有助于了解依恋关系作为临床诊断指标的意义和作用, 但依恋的临床诊断依然有赖于对依恋本身的心理和生理的研究。发展精神病理学对依恋研究的发展对依恋研究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理论双重意义。
三、问题和展望
对于儿童依恋问题,我们的心理学专家已经做出了很多值得赞扬的成果,但由于社会是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对于依恋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需要我们继续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便不同依恋类型儿童的发展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纵观已有研究,以及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状况,我得到了一些启示:一是,已有研究主要是研究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而对于与父亲形成依恋关系或者说与爷爷奶奶形成依恋关系的儿童研究是很少的。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小孩通常是放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带,这些父母甚至一两年也不能回家,平常就只能通过电话和小孩联系。据我所知,很多这样的小孩他们与自己的父母根本没有建立一个好的依恋关系,他们与爷爷奶奶建立了依恋,这样的小孩他们的人格发展将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的建立将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由于依恋存在代际传递性,他们的这种依恋是否会影响他们与下一代之间的依恋呢?由于农民工在中国还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小孩就是未来社会的人才,他们的发展是值得关注的。二是关注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的抚养着的人格研究。因为儿童的人格发展更多地是从抚养着那儿习得的或者说抚养着对他们的反应形成的。三是,有相当多的依恋研究表明,童年依恋经历与精神占该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由于童年期不安全依恋经历导致了精神障碍。那么,在这二者之间,到底是那些中介变量在起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刘芳,孟昭兰,胡平. 中国母婴依恋关系研究. 中国儿童发展, 1995 ,15 (4) :27 - 28.
[4] 吴放,邹泓. 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23 (2) : 24 -29.
[5] 候静,陈会昌. 依恋研究方法述评[ J ] .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 ,3 (1) :80-84.
[6] 许兴建. 依恋研究综述[J ] . 柳州师专学报,2001 ,16 (4) :89-93.
[7] 蒋京川. 依恋研究及其新进展[J ] . 三峡大学学报,2004 ,26(2) :90-93. [8] 胡平、孟昭兰.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 心理学动态,2000(2). [9] 钟鑫琪. 儿童依恋的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
6
[10] 王红艳,王冰.儿童依恋的研究及其新进展[J].幼儿教育,2006, (4).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