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二课时
一、作为革命家方面他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怎么做的?请同学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例: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
思考:从小声到呼喊,甚至变成了呐喊。他都说了些什么呢?
2)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新,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3)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思考:闻先生多将的“油印物”指的是什么?
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4)他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师做示范,再请生读,读出了点语气。(读出大骂特务,慷慨淋漓的感觉。) 3、朗读语句,加深理解,提升感悟。 4、相互质疑,总结归纳收获。
引导学生理解精辟的语句,感悟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 精辟语句:(课件出示)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4)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5)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二、对比阅读。
可能刚才闻一多先生的这一句话,有些同学觉得读的还不够,老师这里准备了闻先生在这群众大会上演说的最精神的一段。 阅读《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 1、学生尝试朗读、演讲
5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扮演闻一多。首先酝酿下气氛,你们现在不是在21世纪的教室里,你们现在是在1946年的昆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大肆逮捕、杀害进步人士,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被国民党杀害了,闻一多先生非常愤慨,不顾生命危险参加这次集会。(出示幻灯片)
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在你的身边有很多支持你的人,也有很多特务,读出那种慷慨淋漓的语气。
2、思考:为什么是最后一次演讲?
因为他讲完这次演讲在回家的途中遭到特务的杀害。
他“说”:“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结合刚才的演说,阅读有关闻先生所说的话,请思考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是怎么“说”和“做”的呢? 敢说敢做,言行一致。
4、请用书上的语言概括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请齐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三、小结
总结:通过这节的学习、讨论,使我们知道一个人应该要始终做到言行一致,希望同学们学习这篇文章以后,闻一多的这种精神能给你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使我们的同学都能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啊,闻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魂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闻一多。最后让我们为这位勇士齐唱一首由他作词的歌曲——《七子之歌》。 四、布置作业:
1. 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言,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 课外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诗文,了解闻一多先生更多的事迹。
6
3、课外拓展阅读--科目推荐:《老马》、《自己的写照》 作者:臧克家 《红烛》、《死水》 作者:闻一多
4、布置作业:观察你钦佩的人,仔细观察他的言行,通过典型事例,写一篇文章来记叙下来。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 作为“学者”方面 做了不说
一 救国爱国 多 作为“革命者”方面 说了就做
写《唐诗杂论》
学者 做了再说 锲而不舍
写《楚辞校补》 做了不说 沥尽心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写《古典新义》
起草政治传单
革命家 说了就做 无所畏惧
在群众大会演说 敢说敢做 视死如归
参加游行示威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可以说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但课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我教得较为轻松。主要是注意了五个方面:一是抓住了课文词汇量丰富的特点,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达到会释意、会运用。二是抓住文章充满生命情感、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深刻体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和气势,反复揣摩作者的情感。三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打开学生发问的闸门和思维通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自主、大胆地探究。四是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介入学生的发问和回答,拓展学生的问题内涵,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帮助学生化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五是及时抓住教学的有
7
利时机,针对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和语文问题的多端性、多解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训练,升华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主要想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显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能力。我的启示是:1、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花样翻新。语文课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2、提倡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到思考。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否则,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给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3、语文课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语文课的“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4、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活动。
总之,语文课如何发挥文本的优势,发挥语文的思维、情感优势,以知识去激活知识,以情感去感化情感,以心灵去振奋心灵,以生命去激扬生命,是今后语文新课程教学值得好好探究的问题。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